同样是出身低微,刘邦和朱元璋谁更厉害呢?
作为中国古代两位“草根创业”的成功典型,“刘邦与朱元璋谁厉害”的话题,乍一看很无厘头,但倘若仔细比对,却有很多思考回味在其中。
其实,对于“后辈”明太祖朱元璋来说,早他一千五百多年的“前辈”汉高祖刘邦,那真是个“一生都很重要的人”。他早年刚开始“创业”时,就仰慕刘邦的“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打天下的战争年代里,更是掰碎了学习刘邦楚汉战争年代的经验。以清朝学者赵翼的话说,“明祖(朱元璋)亦遂有一汉高(刘邦)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简直是“心里住着个刘邦”。
但话虽如此,俩人的不同点,其实也是很多。他们到底“谁更厉害”?就得从这些“不同点”里瞧。
第一,从成功条件来说,朱元璋显然比刘邦更困难。
虽然都是穷出身,但刘邦扯旗造反前,总算还当过亭长,手里有不少弟兄。所以造反后轻车熟路,迅速拉起了队伍。朱元璋却是正宗的草根农民,下决心造反前,还在元末乱世里要了好些年饭,哪怕跟刘邦比,也是草根里的最底层。
比这出身条件更困难的,就是创业条件。刘邦所处的“楚汉战争”乱世里,“群雄”固然也不少。但朱元璋所在的“元末乱世”,却更是乱成一锅粥,从朱元璋身边的陈友谅张士诚,到“瘦骆驼”元王朝,各个都是难啃的硬茬子。如果说刘邦项羽的“楚汉争霸”,打的是争霸赛,那么朱元璋的帝王路,却是从“预选赛”打到“淘汰赛”,一级级的拼杀。
而比这“打天下”环境更困难的,更有开国后的“治天下”局势。虽然都饱受战争创痛,但明初的开国局势,比汉初困难得多,除了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外,明初经过元朝近一个世纪“放羊式”治理,贪污腐败的流毒到处扩散。而且元朝虽然北逃,但退守漠北的北元,依然坐拥从漠北到云南的大片领土,还卷走了北方府库里的大部分金银,而且“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国家内外交困,可仗还得接着打。
如此困境,倘若朱元璋仅仅是“心里住着个刘邦”,或者简单复制当年刘邦“无为而治”“和亲”等治国套路,那根本解决不了这些更困难的问题。新打下的大明江山,百分百要成为短命政权。
所以,这也是朱元璋与刘邦之间的第二个不同,朱元璋远远强于刘邦的,正是他的战略执行力。
说起刘邦与朱元璋的差别,后世的军事迷们,常津津乐道朱元璋比刘邦强得多的军事才能。确实,从带兵指挥和战略部署等“硬核要求”看,朱元璋显然追近了“多多益善”的境界,比“带兵十万”的刘邦要强一个档次。但要想成就大业,比军事指挥能力更重要的,就是战略执行力。
刘邦与朱元璋一个共同的成功经验,就是高出同时代对手一筹的战略规划: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时期,从“暗度陈仓”拿下三秦,到抢占中原水陆枢纽荥阳,再到大迂回扫平群雄。他的每一步选择,都掐在项羽的死穴上。朱元璋的成功更是如此,无论是“先取山东河南再取大都”的全新北伐战略,还是开国后集中举国力量抓农业,零容忍反贪的铁腕风暴,步步都无比精确。
但以执行力来说,刘邦最大的毛病,就是“放飞起来不是人”。他的谋士陈平就评价刘邦“慢而少礼”,实际的“放飞表现”,显然比这更糟。他曾拿儒生的帽子当尿壶,光屁股骑在谋士郦食其身上恶作剧。放在重大战役的关键时刻,这“放飞”风格也不止一次坏大事:攻克彭城后“放飞”了下,立刻被项羽三万铁骑秒成渣,五十六万大军赔个精光。北伐匈奴时又“放飞”了下,差点被人围在白登山上下不来……
而这种“放飞”毛病,朱元璋恰恰不会有。打天下的年代里,他就“无一事不经心”,标准的“工作狂型”人物。甚至战事再紧急,每天也不能断了读书学习。年轻时只是粗通文墨的他,通过每天有规律的与文士“朝夕相处,讲经论史”,到中年时竟已满腹墨水,诗赋文章的水平都极高。生活更是一辈子节俭,哪怕后来君临天下,皇宫里的吃穿用度,依然无比朴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开基建国后,曾有长达十多年的时间,严禁为自己做寿。因为每到生日那天,他都会想起死于元末饥荒里的家人。面对明初百业凋敝的惨状,决心“务欲使民丰衣足食”的他根本没有“做寿”的心情。直到洪武十五年起,明朝农业生产全面复苏,喜获丰收的朱元璋,这才“过上了生日”。
以这些事情说,朱元璋,确实是一位能够最大限度克制自己私欲,为了大目标极度自律的帝王。
正是这强大的自律,造就了朱元璋强大的执行力。从打天下到治天下,每一步的战略构想,都能够以最“工作狂”的方式执行到位:以《明实录》的统计,登基后的朱元璋,平均每天要阅读奏扎二百多件,解决四百二十多件政务。每天都是“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正是以这高强度的执行力,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明王朝以极度强力的投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户每一亩地的种植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划。全国的官员都按照《责任条例》,一条条考核管理,仅每年被抓到凤阳“劳改”的“落马贪官”,一度都多达万人。但明王朝的吏治却“澄清者百余年”,国家修治水利河道五万多处,耕地面积突破八百万顷,农业产值甩开宋元两倍多。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废墟里拔地而起。
如此骄人成就,堪称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卓越奇迹,也来自朱元璋这无比强大的战略执行力。
那么“放飞”的刘邦,就真的全不如“后辈”朱元璋?有一条,他确实比朱元璋强太多:眼光胸襟。
朱元璋虽然佩服刘邦,却也吐槽过刘邦“顾肚量亦未宏远”。但以胸襟气度说,朱元璋确实差刘邦太多。虽然他也认为“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多次鼓励大臣进言,有过不少“勤于纳谏”的美事,被御史周观政骂得狗血淋头,却还是乖乖认错。可要是触及了他的“忌讳”,那就俩说,比如直戳“分封”弊端的叶伯巨,“空印案”里为蒙冤官员喊冤的郑士利,都被他各种恶治,甚至含冤而死。
而在这类事情上,刘邦就比朱元璋有襟怀得多。甚至更能“容错”,谋士郦食其曾给刘邦出主意,鼓动刘邦册封战国六国后裔,事后证明这是个馊主意,但刘邦也只是笑骂一句了事。陈平陆贾等亲信谋士,都曾当面顶撞刘邦,类似“尺度”放在朱元璋身上,最好的结果恐怕也是拖出去打一顿,但刘邦哪怕被拱火到顶,只要明白对方有道理,依然还是欣然接受,哪怕自打脸认错。
如此不同的襟怀,也造成了二人不同的“纠错”能力。由于不能“容人容错”,冤死的叶伯巨没能唤醒一意孤行的朱元璋,于是朱元璋的“封藩”制度,也就成了明朝三个世纪的大包袱。滚雪球般暴涨的藩王们,最终把大明朝活活吃空。而在刘邦这边,由于刘邦擅长“打脸式”改错,所以他能留住陈平陆贾等英才,更能在白登山死里逃生后,把先前被他恶治的娄敬重新请回来,确立了无奈却现实的“和亲”国策,换来北方和平……
这样的襟怀差距,也造成了俩人不同的看人眼光。虽然朱元璋也同样是个眼光卓越的帝王,但俩人临终前的表现,就证明了这方面的差距:朱元璋为“皇太孙”亲自选拔的辅政英才,诸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良臣”,事后证明都是有忠心无能力的“好先生”。他对“皇太孙”朱允炆的能力判定,也被历史证明是大错。“靖难之役”的悲剧,就是这么埋下。
反而是刘邦,同样是临终前,面对妻子吕后对身后事的询问,他依然丝丝入扣,把萧何曹参陈平王陵周勃等人的优缺点一一道来,更做出“安刘者必勃也”的判断。如此清澈的判断力,确实高出“后辈”朱元璋一同。
这一系列的差别背后,并非是朱元璋刘邦“谁高谁低”,却是汉朝明朝两大王朝,不同的历史走向,以及留给今天的无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