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真的对魏延那么苛刻吗?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压制魏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和魏延的纠葛很深,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他们写成一对潜在的对手。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要杀他,说他脑生反骨,日后必反。在诸葛亮发动北伐时,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冲锋陷阵,可是最后也没有逃过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被杀。那么现实中,诸葛亮真的对魏延那么苛刻吗?
一、对魏延给予重任的诸葛亮。
其实,诸葛亮在现实中对魏延是十分看重的。魏延是当时蜀军中首屈一指的将领,也是刘备时期留下的硕果仅存的大将。刘备在夺取汉中的时候,想要选拔一员大将担任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张飞,张飞也认为是自己,但是刘备却选拔了魏延。
当这个消息宣布的时候,大家都感到震惊。但是魏延对刘备的任命却充满自信。当刘备问他如何守住汉中,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亲自率领举国之兵来攻,我为大王阻挡住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我为大王消灭他们。果然,在魏延的镇守下,汉中一直固若金汤,没有出现任何危险。
在诸葛亮发动北伐的时候,他亲自进驻汉中,把汉中作为自己北伐的基地。他将魏延调入自己手下,作为前部的主将。从此,魏延便从一位镇守一方的将领,变为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先锋。在诸葛亮的手下,魏延屡建奇功。尤其是在阳溪之战中,他大败郭淮率领的魏军,并以此战的功劳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如果说诸葛亮对魏延压制使用,那是不合适的。我们仅从一件事情就能够看出诸葛亮对他的器重。在魏延担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时,蜀军中还有一位将领要排名在他的前面。这个人就是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刘琰。这位将领也是跟随刘备的老臣,他深得刘备信任,在蜀汉朝廷中地位很高。
就是这位刘琰和魏延发生了矛盾。他和魏延曾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且说出了不恰当的话。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站在职位高的刘琰一方。诸葛亮对刘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把他送回成都赋闲。这样,魏延便成为蜀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人物。
我们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并没有故意压制。不但如此,在各个方面对魏延还是多加回护的。即便是在诸葛亮病逝的时候,魏延还尽心尽力地担任诸葛亮的前锋,驻扎在诸葛亮大营前十里的地方,羽翼着大营的安全。
二、自身问题严重的魏延。
至于说诸葛亮压制使用魏延的说法,主要是来自魏延自己的说法。在史书中记载着魏延的言论。他每每和诸葛亮出兵的时候,就向诸葛亮要求独自率领一万人马,分兵夺取潼关,并在此地与诸葛亮会合。这条计策被诸葛亮拒绝,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子午谷奇谋”的来历。
正是因为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计谋,这才让魏延对他不满。他总是说诸葛亮这个胆怯,叹恨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可是,这个观点只是魏延个人的看法,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且不说诸葛亮与魏延的着眼点不同,采取的战略战术不同,单说诸葛亮胆怯就未免过分了。
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集团之后,跟随刘备屡经战阵,也经历过出生入死的战斗。在长坂坡之战中,他是刘备残存不多的人马中的一员。在战败后的危急时刻,诸葛亮孤身一人前往东吴,劝说东吴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当时东吴迎降曹操的呼声喧嚣尘上,如果迎降派得逞,诸葛亮的生死可想而知。
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整顿内政,重整军队。为了平定南中,他亲自率领军队,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面对强大的曹魏,他连续发动五次北伐,打得魏军坚守不出。如果说诸葛亮这个人胆怯,那就实在偏颇了。魏延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多次指责诸葛亮,而诸葛亮却不对他责罚,足以看到诸葛亮对魏延的宽容了。
魏延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举止,与他个人的性格缺陷有关。在史书上说他这个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还说当时军中之人除了杨仪之外,其他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魏延的性格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魏延作为蜀军地位最高的大将,本该和大家打成一片。可是由于他的性格高傲,让大家都无法容忍。在蜀军中,曾经有一位和魏延性格相似的大将,那就是被蜀汉君臣寄予厚望的关羽。正是因为他狂傲的性格,丢失了荆州,使得刘备的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前车之鉴,诸葛亮对于魏延的使用自然十分慎重。
因此诸葛亮只能将魏延安置在手边,控制他的使用。魏延并不能体会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反而对诸葛亮表示不满。他的言行连孙权都有所耳闻。在费祎出使东吴的时候,孙权乘着酒兴问费祎,说魏延和杨仪都是如同放牧的小人一样。一旦诸葛亮不在,必生祸患。陪同费祎出使的董恢解释,如今用他们是借助他们的才能。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家对魏延的看法。魏延自认为自己的军事能力在蜀汉超群,却因为平日的飞扬跋扈,让大家忍无可忍。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庇护,他才能在蜀军立足。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和杨仪争夺军权,给蜀汉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不顾诸葛亮的遗命,要求文官将诸葛亮的遗体送回,自己率领蜀军继续北伐。当大军撤退时,他又放弃阻击追兵的任务,使得司马懿的追兵追上蜀军。如果不是诸葛亮的遗计,蜀军必然处境危险。
魏延又在谷口阻击蜀军,这让蜀军都对他的举动感到不满。最终他众叛亲离,只得带领少数人逃往南郑,被杨仪派遣的追兵所杀。在刘禅的朝廷中,大家对于他和杨仪互相告状,说对方造反的判断,大多数人都认为魏延造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平日里的作风,实在得不到大家的信任,他的败亡也是必然的下场。
结语:
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十分谨慎小心,这主要是因为魏延是蜀军首屈一指的大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不想让他因为冒险而轻易损失。但是魏延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反而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怯,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样的看法只是魏延个人的看法,实际上诸葛亮对他已经十分宽容。诸葛亮不计较他对自己的嘲笑,还提拔重用他为自己的前锋。在魏延与比他地位高的刘琰发生冲突的时候,诸葛亮支持魏延。这一切都说明了诸葛亮并没有压制魏延,是魏延的性格缺陷让他误解诸葛亮,最后也让他众叛亲离,在和杨仪争夺军权的斗争中失败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