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地震多发的朝代 明朝天灾到底有多严重

对明代天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天灾有多严重?276年发生地震156次,能坚持这么久不容易。

明代是中国一个坚挺的王朝,立国276年,离王朝极限300年还差24年。

这封建王朝中比较长的寿命,即是明代生命力顽强体现,也是天子守国门的诠释。但明代也有遗憾,那遗憾就是,天灾何其多啊。

明代中后期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变化,让北方长期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这一切也被无数史学家归因成明代覆灭根源之一。

除了这之外,悲催的明代,还是一个地震非常非常多的朝代。

(明代鼎盛时疆域)

按史学家统计,明代276年寿命中,记载在史册上的地震就有165次之多。

今日我们测绘地震,都是用先进仪器。

古人没有那么先进的仪器,因此只能看地震的后果。所有能观察到的地震,无疑都是有破坏性的地震,要是没啥感觉的小震,估计也不会被记录在册。

言外之意就是,这156次地震,都是造成一定损伤,甚至引发严重后果的地震。

基于此,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应该是悲催的处于一个地质活动非常活跃年代的朝代。

(中国火山地震带)

这活跃的后果就是,明代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

地球的寿命今日科学家说有46亿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发生的地震不胜繁举,历史悠久的中国,也有过无数关于大地震的记载。

但史书中明确的,伤亡人数最多的,影响范围最大,破坏力最强的地震。则是明代嘉靖年间发生的关中大地震。

这次地震也被称为“1556年华县大地震”和“嘉靖乙卯大地震”。

公元1556年1月23日,也是明嘉靖34年农历12月12日,一场震级8级,烈度11度的特大地震,在大明领土上爆发,短暂的地震过后,明代陕西,山西,河南这三个中原大省,人口大省成了地震重灾区。

除了这重灾区之外,地震威力还辐射影响了当时的大半个明代疆域。

按照各个地方志的记载,可知这场地震的范围。

东起南京,西至甘肃靖远,北到陕西保德,南至湖南浏阳都有震感记录,就连边远的广东和福建都受到这次地震的影响。

除了烈度强,影响范围大之外,这个地震还有个特点是,余震持续时间长。史料记载说,这场地震的大规模余震,持续有五年之久才渐渐减轻,到万历年间才彻底消失。

地震发生时候,是1556年1月23日冬日午夜,这个节点发生的地震,势必伤亡惨重,因为那个时候,恰好是大多数人的睡觉时间,特别是农业时代更是如此,没有夜生活的明代人,秉持的都是天黑就睡觉理念,浑然不觉危险的降临。

(明代农业生产)

睡梦中的人,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后果如何?今日人可以寻思一下!

这后果就是,地震爆发的短时间内,就有50多万人直接伤亡,无论城乡皆成一片狼藉,大量的人口死亡,随之而来的必定有瘟疫和灾荒。

古人说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是这地震破坏力的诠释,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更是出现了千里无人烟的惨状。而这还仅仅是开始,因为后续的影响更严重。

地震引发了巨量的人员伤亡,也影响了地质地脉运动。

地震所在都是黄土高原区域,这场地震导致了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土层滑坡、崩塌,大量黄土进入了黄河,进而堵塞了黄河水道。

这堵塞,让黄河河水逆流,又引发黄河之水倒灌渭河,让渭河河道整体向北移动了五公里之多,黄河堵塞渭河改道直接将关中地区的水文地脉给改变,弄的“河、渭大泛,终南山鸣。”

地面上的水脉出现了问题,地下水也随之变化。

不少地方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让原本地下水丰沛的地区,出现了井水干涸的地区,而原本水源干涸的地区,却遭遇了泉水如河的现象。

(黄河改道)

水源问题,又让原本就歉收的农业问题越发的凸显。

早在地震之前,中原地区就已然经历了持续二三年之久的旱灾,粮食本就不够,无数居民都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储存的粮食(皆覆土埋压),这就让本就遭遇旱灾的民众难以维持生活,再加上正值冬日时节,新一波粮食也没到收获的季节。

一时间粮荒成了灾区常态。

为了活命,不少灾区民众不得不想尽办法找吃的,吃完树皮,吃观音土,许多走投无路的灾民迫不得已开始抢粮、掠食。冻饿致死的人数不胜数,随之而来的瘟疫更是让状况越演越烈。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明王朝也做出了不少应对举措。

诸如、减免灾区税粮,鼓励士绅开仓放粮,还有调派救济物资等事也做了不少,但受制于国家财政还有交通运输的难题,以及各种关节中出现的问题,赈灾效果有限。

(赈灾效果有限)

这场地震,加重了本就财政困难的明代财政负担,也引发国库空虚削弱了明代国力。

这场地震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万历年间,因为隆万新政推行,配合各种改良举措,明代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才得以在隆庆和万历初期恢复正循环。

可随后的岁月,明代依旧多灾多难,更兼人祸无数,土地兼并严重,税赋减少。

这一切最后引发了农名起义的浪潮,配合着关外的女真入侵,终于不可遏制地走上了不归路,不过哪已经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