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有哪些与李贤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永徽五年腊月(655年1月)出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 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 调露二年(680年),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垂拱元年(685年),诏复雍王爵位。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司徒官爵,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谥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合葬。 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如今已佚。

人物评价

章怀太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知名而又身世悲惨的皇太子。论出身,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皇帝的儿子,他的同母长兄虽未即位,死后却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两个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可以说,李贤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里,这也注定了他必将卷入政治斗争而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论才华,李贤则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二十余岁已能统召帝国杰出的学者们注释晦涩难懂的《后汉书》,其亲笔点评更被后世称为“章怀注”而极具文史意义。作为太子,李贤曾三次监国,并得到高宗褒奖和群臣拥戴,可见,这个年轻太子堪当大任,是帝国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当时正值他的母亲武后政治得意之时,母子二人因此互相猜忌,颇多嫌隙。武后多次以书信方式责备太子,宫中则流传着太子不是武后亲生的谣言,最终太子未能幸免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千百年来,关于章怀太子的死莫衷一是。两唐书均在言语间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诬陷杀害,《旧唐书·高宗诸子列传》中评论:“唐年钧德,章怀最仁,凶母畏明,取乐于身。”称太子是个品德高尚的孝子,以此驳斥他生前不孝谋逆的罪名,暗示太子是含冤被害。出土的墓志铭也有影射太子是被冤杀,但都未有明言直接死因。郭沫若曾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章怀之死与武后无关,而是当时的宰相裴炎为夺权所为。

总之,不论太子因何被害或者被谁所害,他死于帝国最高权力的争夺和由此产生的忌恨、阴谋却大体可以肯定。自古以来为了夺得皇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古时封建统治的残酷之所在。

轶事典故

黄台瓜辞

相传太子李贤有感于母子亲情在权力斗争之下已荡然无存,乃作《黄台瓜辞》,以藤蔓比喻武后,因四个瓜先后被摘而感伤四兄弟性命朝不保夕,希望武后看后醒悟。(注:史学界对作者是否李贤本人存疑,该诗最早见于李泌劝谏唐肃宗时所说。唐肃宗听闻后大惊,并称“朕不知此”,因此也可能是李泌为达政治目的而自行编造。)

诗文如下: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忧愤谱曲

章怀太子李贤不仅文史造诣深厚,可能还具备相当音乐修养。《旧唐书·李嗣真列传》记载了太子被废前一段插曲。当时李嗣真前往太清观奏乐,发现曲调十分悲哀,就问道士刘概和辅俨:“这曲子为何如此哀怨不和谐?”,两人答道:“这是太子谱的《宝庆乐》。”按理说《宝庆乐》应当欢快喜悦,由太子作出却充满悲凉,反映了李贤当时愤懑抑郁的心情。果然没过多久,太子即被废黜。后来刘概将此事讲给高宗,高宗也觉得十分惊奇。

叛军义旗

文明元年(684年),唐高宗驾崩后不久,武后先后废黜唐中宗、幽禁唐睿宗,完全把持皇唐朝政,这一行为引致李唐宗室和许多朝臣的不满。该年,英国公李敬业率先在扬州起事,并找到一个容貌很像故太子李贤的人(李贤已在数月前自尽),欺骗众人说:“太子李贤没有死,逃亡在这个城中,他命令我们起兵。”于是借李贤的名义号令天下,打出反武大旗。 [38] 由此可见,武后与太子李贤的母子矛盾已不是宫廷秘密,李贤做太子期间很可能已在朝中甚至民间树立起一定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