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孔子一直强调的“仁”应该怎么理解?

孔子一直强调的“仁”应该怎么理解?其实这个问题,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自己就回答过,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就是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复礼”什么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后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符合自然规则了。这样就是“仁”的境界。

这个“克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我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们的妄想杂念,因为我们一切的言行,无论恶的善的,都是因为先有了这个念头,想法,才会付诸言行,其次才是克制言语行动。

但我们每时每刻,脑海里都有数不清的念头,此起彼伏。有时候我们想停下来,但你“想停下来”这又是一个念头,越想停下来,反而就越停不下来,这还是粗念,佛教讲的见思烦恼,其他微细的念头,就更无量无边,我们连觉察都觉察不到,就已经有无数个念头过去了。所以,有时候,还必须从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渐进,才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这就是“克己”。

这就和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是一样的道理,用什么“克己”呢?那就是“戒”,用戒约束自己,就是“克己”;能够做到“克己”,那就能生“定”,“定”了以后,那就生“慧”,有了“慧”,你的言行自然也就合乎礼仪,合乎天道规律了,这就是“复礼”。

所以孔子的讲的这个“仁”,其实就是佛家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后的境界。孔子接着阐述这个“仁”的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旦大彻大悟后,就会明白,这个世界根本就无我无他,万物本是一体的,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我们自己,没有别人,就像我们梦中的境界一样,里面的任何情节、人物、环境,其实都我自己。所以一旦大彻大悟后,看任何人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都是自己嘛!这就“天下归仁”了。

“克己复礼”的境界,只能靠自己,要自己身体力行,不断的修行才有可能达到。它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老师能给的,所以孔子最后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行是自己的事,跟别人没有关系。

关于“仁”的含义,孔子虽然就用了这三句话,其实讲的已经很透彻了,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后的境界,其实自古圣贤的理论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言语名称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