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乾隆当太上皇的时候,为何和珅没有被清算呢?

1796年,一代明君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的61年在位时长,下诏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就是下文提到的嘉庆帝或颙琰。

乾隆帝退位后,自称太上皇,由于处于耄耋之年,行动不便,很多时候由和珅代行皇权,颙琰虽名为皇帝,但没有过多的实权,乾隆退位到驾崩期间,颙琰自知难敌和珅,选择假装“昏庸”,“胸无大志”,麻痹和珅,父皇死后,颙琰见时机成熟,一举荡平“和家班底”,牢牢掌握皇权。

和珅是乾隆帝的宠臣,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军机大臣等重要职务,是清朝出了名的贪官,叱咤官场,在乾隆退位后,对权力的欲望达到了顶峰。康熙皇帝立颙琰为太子后,和开始恐慌,他深知乾隆是他最有力的靠山,倘若某一天乾隆驾崩,他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势力将之诸东流。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突然间要换君主、改朝换代了,曾几何时,和珅只手遮天,不知得罪了多少同僚,虽然自己在朝从政几十载,势力根深蒂固,但也不得不忌惮新君主秋后算总账,同僚弹劾。

和珅本来就有才能,怎能甘心自己的靠山轻易失去,于是他千言万语再三劝说乾隆暂缓归政。纵使“溜须拍马”,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可他忘了,乾隆是一代明君,怎会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劝说乾隆帝失败后,和感到惴惴不安,见风使舵,取得新皇帝的宠信些许是他最好的后路。

和珅企图尽力讨好乾隆的同时又取得新皇帝的宠爱,这脚踏两条船,必须寻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中间点,否则一旦失衡,他就会葬身鱼腹。和珅城府极深,假借献上玉如意为借口试探太子,太子颙琰当然知道和珅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是出于目前没有实力与之抗衡,选择隐忍,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再行出手。

颙琰毕竟乾隆挑选的继承人,并非等闲之辈,在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绝对不往刀口上撞,聪明的他心知肚明,如果一不小心,自己的太子之位就会在和珅的煽风点火下被父皇废掉。再说,和珅毕竟在宦海骇浪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狡黠奸诈,刚成为储君的颙琰岂能是他的对手。当然,颙琰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让一位大臣的权力长期凌驾于自己之上。

颙琰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他吸取了曾祖父康熙对太子立而废、废而立的教训,平时处事如履薄冰,对乾隆的命令唯命是从,绝不违抗,有什么怨言不外露,选择默不作声。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太子选择“沉默”,这正是他的英明之处。何坤为了提防颙琰日益强大,可谓“煞费苦心”,安插吴省兰在太子身边。“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暗中练兵的事被和珅的眼线发现,太子之位差点被乾隆废除。

太子知道,这一切肯定是和珅暗中作梗,对和珅怨恨进一步加深,只要乾隆在,太子就相当于一个“傀儡”皇帝,为了避其锋芒,不让和珅怀疑,只能静观其变,平日遇见和珅依旧如故,以笑相迎。

和珅作为军机首席大臣,位高权重,在宫经常借机训斥皇子,指手画脚,没有一点作为臣子礼貌。朝廷有对他不满的大臣跑到太子面前告状诉苦,太子知道自己身边安插了许多和珅的线人,于是将计就计,说和珅对于朝廷来说无可替代,自己能坐上皇位已如愿以偿,对政权没有太多奢欲。

果不其然,这些话传到和珅耳朵里,和很高兴,拿着奏折跑到太子面前跪下再试探一下,太子说:“和爱卿免礼,以后除了公共场合就不用下跪了。”

和站了起来把奏折呈给太子,太子看出了和的试探,故意说:“我刚登基不久,不善于处理朝政,对于军政大事,你看着办就行了,由你呈给皇上最合适,有很多地方我还需要学习,以后还望和爱卿多多指教。”

和珅听罢,乐开了花,甩手就离开了,以为真的试探清太子的底线,之后重要的奏折基本不转呈太子,而是直接转呈给乾隆帝。和不知道的是,他对太子的每一次较量和试探,都是把自己一步步逼向深渊。太子为了把“戏”演得更逼真,让和珅这位“VIP观众”观赏得更投入,对身边的人说:“你们不知道,朕治理国家依靠的是和爱卿,倘若没有他的辅佐,国家怎么能治理得如此井然有序?如果有一天和爱卿不辅佐朕了,朕该怎么办?国家又该怎么办?”

不料这番话传到和的耳朵里,信以为真,于是认为太子目前不是自己的对手,暂时掀不起什么浪花来,再加之太子平时经常让和在乾隆帝面前“代言”,对自己“唯唯诺诺”,内心深处觉得太子只是一名“庸碌之辈”,“胸无大志”,造不成威胁。

太子成天待在太上皇身边,重要国事无论大小,一律听乾隆帝的,乾隆帝见太子如此“安守本分”,自然很高兴。然而,心机重重的和并没有完全相信他,太子当然心知肚明,重要的事情事必躬亲,不让和的耳目抓住丝毫把柄,惹火烧身。

为了进一步麻痹和,太子平日周密计划,利用和的耳目传递假情报,以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故意下《咏玉如意》数首诗来表达对和的尊重和感谢之恩,除此之外,还写一些颓废的诗句故意让吴省兰看到,和知道后果然心花怒放。颙琰为了日后能顺利扳倒和珅的所作所为,有点像唐高宗李治和兄弟争夺太子和皇位一样,先一步步取得父皇的信任,相机观变,然后水到渠成,不得不称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大智慧。

太子颙琰利用和珅的麻痹大意,认真地涵养身心,待有朝一日时机成熟,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绝不会给予和珅任何可以喘息的机会。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驾崩前把权力亲自交给了太子,此时的太子非彼时的太子,真正称得上是嘉庆帝了,乾隆的驾崩,和珅已隐隐约约地感到不安,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危险向他扑来。

嘉庆帝面对父皇的去世,依然很稳重,把发丧守孝当作首要任务,但他此时清楚,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即将来临,现在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必须放下之前的“隐忍”,做好准备放手一搏。

父皇驾崩的第二日,嘉庆帝快刀斩乱麻,下诏罢黜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等要职,要求和与福长安在宫守孝。福长安曾经也是和珅的死对头,乾隆时期,与和有过几次交锋,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之后被和拉入阵营,成为和的党羽,是“和家班底”的骨干。

明面上和珅和福长安被要求一起守孝,实则是被聪慧的嘉庆帝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将其软禁了起来。嘉庆帝召见和,再也没有了之前“唯唯诺诺”的样子,而是言辞犀利,一副威严,和此时才反应过来,眼前的嘉庆帝根本不是“昏庸”、“胸无大志”的君主,于是跪在嘉庆帝面前放声大哭,嘉庆帝列举出和的二十大罪状,要求他与乾隆陪葬。

尽管和珅苦苦哀求,不断磕头,但是嘉庆帝仍不予理睬,挥袖离去。和滥用权力,聚敛钱财无数,可以说是罪不容诛,再加之之前对嘉庆的种种不是,嘉庆帝岂能轻易饶恕他。

真是墙倒众人推呀!先前投靠和的官员见和东隅已逝,纷纷倒戈,上奏弹劾诉苦诉冤,嘉庆帝借机顺水推舟,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和珅,将军机大权掌控在手,和府和他的党羽被抄。嘉庆帝向朝廷内外宣告和珅之前欺瞒圣上、聚敛钱财、任亲为官等二十大罪状,通报各督抚将其定罪,要求凌迟处死。

在和的儿子丰绅殷德连同妻子固伦和孝公主,大臣刘墉、董诰等人的请求下,其他文武百官也表态,嘉庆帝见目的已达到,念和对先皇忠心耿耿的情面上,对和宽大处理,恩赐和牢中自尽。

何坤死后,大量家产被没收,和除了生前挥霍掉的钱财,最后大部分皈依朝廷,所以人们当时常说:“和珅倒,嘉庆吃饱。”

和珅老奸巨猾,阴险狡诈,在朝势力可谓根深蒂固,之前从来没有人能扳倒他,乾隆驾崩,被嘉庆帝轻松扳倒。其实和珅犯了一致命错误,就是“麻痹轻敌”,认为嘉庆帝是“昏庸”和“胸无大志”的君主,这就是“骄兵必败”,倘若他不“轻敌”,以他在朝多年发展的实力,就算会败,些许也不会败得这么快。

反观嘉庆帝,首先与和珅较量,但是认知到暂时没有实力与之抗衡,选择隐忍,取得乾隆的信任,顺理成章掌握皇权,乾隆死后,伺机而动,顺水推舟,一举扫平“和家班底”,不得不赞许,嘉庆帝的帝王术真是高明!突然有两疑问,乾隆帝到底是不是真的宠幸和?如果真的很宠幸,那为何死前不赐予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