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和珅是一个贪官,为什么能在乾隆手下长居高位?

和珅,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清朝中期权臣、著名贪官,。随着权力地位的成长,私欲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和珅是乾隆时期的著名贪官,嘉庆帝下令抄家时候,从他家查获的白银有8亿两,简直富可敌国。但是,就这样一个贪官,居然能够在乾隆的手底下长期位居高位,这让很多人不明白。

有人认为,乾隆留下和珅是他这一辈子政绩唯一的污点,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乾隆其实在用人方面非常挑剔,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根本就没有办法入他的眼,也不能当上朝廷重臣。所以,乾隆用和珅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自己的考量。

甚至在他去世之前,乾隆还对和珅极为信任,非和珅在场不能下旨。如果和珅仅仅是一个贪官而已,他何德何能让乾隆如此喜爱?

1、和珅确实有能力

和珅并不是一个只会贪的人,他从小刻苦努力,很有才学,甚至还懂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只是家门不幸,让他早早就失去依靠。还好长大以后世袭了父亲的官位,这才逐渐在乾隆面前崭露头角。

和珅很有能力,尤其在外交上很有自己的手段。因为有这样的表现,在当时还成了“外交部长”。在跟外国的使臣谈判的时候,和珅都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重,也为清朝争取到了很多好处。就连当时的英国使者也对他称赞有加,表示他是自己接触过的政治家里面最为成熟的一个,这足以说明和珅有真本事。

还有,和珅为乾隆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史料记载,在和珅成为内务府大总管以后,乾隆根本就没有缺过钱,虽然贪污的多,可是和珅也确实利用自己的能力,用做生意的思想在为大清创造财富。

2、和珅很懂乾隆

虽然和珅是一个贪官,手里面也确实有很多钱,但是他对乾隆并没有异心,对乾隆很忠心。他善于察言观色,跟乾隆搭档的有理有条,能够清楚明白乾隆到底要什么,甚至可以准确判断乾隆对一些事的想法,这也是他可以长期受宠的原因之一。

同时,和珅还能够根据乾隆的需求来及时为他缓解矛盾,主动或者在乾隆授意下做一些皇帝不能直接出面的事,还能够处理好预后问题,这自然让乾隆舒坦。

当然,电视剧中,纪晓岚长期与和珅对着干,甚至还多次让他难堪,这是根本不存在的。现实中,纪晓岚与和珅关系很不错,甚至是忘年交。在和珅成为“红人”的时候,纪晓岚早已隐居二线,不再积极参与朝堂事务。

就算二人同朝为官的时候,纪晓岚也算是和珅的“同盟”。纪晓岚常帮和珅办事,而和珅也多次在皇帝面前提携纪晓岚。从纪晓岚的表现可以反应出,和珅是一位善于处理同事和上下级关系、善于揣摩领导意图、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官场“老手”。

3、乾隆故意留有余地

乾隆罩着和珅并不仅仅是因为对和珅偏爱,也不仅仅是因为对他这位下属的认可,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乾隆故意在留下余地。乾隆在位60年,一生东征西讨,稳定大清,算是一个贤明、知人善用的好皇帝。他对和珅如此,其实还在考虑朝堂和子孙。

和珅在朝廷声望很高,关系复杂,从纪晓岚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很多端倪。大权在握以后,和珅多次铲除异己,十分强势。既然大势已成,乾隆在没有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想主动去除掉和珅。这不但让大清失去一位能力高超的肱股之臣,也会使朝堂陷入动荡。

可这也导致了一点,那就是“养虎为患”,好在和珅一直没有反叛之心,也没有自己夺位的想法。

不过,就算没有摸清楚底细,但是乾隆身为一代明君,自然也多少知道和珅贪污这件事。比如开遍京城的和家当铺,还有各地的钱粮生意,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风。稍稍一个对和珅有意见的大臣,用心一点自然可以调查明白,再秘密上奏乾隆,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有人说,乾隆不动和珅,目的就是为了故意给嘉庆留着。留着嘉庆登基后除掉和珅,建立威望,留着和珅家的财物成为大清的另一座宝藏。不过,乾隆就不怕和珅“狗急跳墙”吗?所以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

现实历史,嘉庆在登基为帝,第一件事就是抄了和珅的家,还要以极刑来处理和珅。很多大臣都站出来为和珅求情,其中还包含有像刘墉这样正直而且重量级的人物。嘉庆帝选择了退一步,给和珅赐了白绫。

和珅死后,嘉庆帝认为起到了警示效果,自己可以施展抱负。但是,缺少了和珅,大清的朝堂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杂乱和停滞。这个时候,嘉庆帝才明白,乾隆一直宠信和珅,是有原因的。

后来,嘉庆帝还召集大臣编了《和珅列传》。大臣们编造出一些和珅本没有的劣迹,而对功绩则简单略过,这让嘉庆帝可以“顺理成章”的确定,当年抄了和珅的家是正确决定。不过,嘉庆帝五味杂陈,对这样的《和珅列传》并不满意,下令重新修订,并且要写明功绩。也许,嘉庆此时终于明白,对于和珅的死,他确实有一些不舍和后悔。

或许,没有和珅这样一个得力的助手在身边,康乾盛世就不会在乾隆这里延续。毕竟想要找一个真正有能力,并且全身心为皇帝办事的人,不那么容易。而嘉庆登基以后立刻除掉和珅,就不知道到底是清朝的福还是清朝的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