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和朱高煦都是叔侄造反 朱高煦为什么会失败
还不了解:朱棣和朱高煦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样是叔侄大战,为何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却失败了?
公元1399年,明王朝战乱再起,燕王朱棣率八百勇士起兵靖难。燕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建文帝只得在仓惶中玩了把“人间蒸发”,拱手将江山送与燕王。
靖难之役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朱棣从此登上皇帝宝座,开创永乐盛世,而他的第二子朱高煦也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不世战功,一度成为太子储位的有力竞争者。
惋惜,作为热门候选人的朱高煦最终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不甘心失败的朱高煦,毅然在父兄死后起兵造反,却被侄儿明宣宗打得一败涂地。
那么,同样都是叔侄大战,为何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成功了,而朱高煦造反却失败了呢?
01靖难功臣
朱高煦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却始终忘不了靖难之役。
想当年,少年朱高煦奉命进京给朱元璋吊孝,结果一进京城就在无形中成了“人质”,意识到情况不对的朱高煦,偷了舅舅徐辉祖的马便一路北上,沿途“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上演了一出“过五关斩六将”的好戏。
那时朱棣已经正被建文帝的一系列“削藩”动作弄得手足无措,倘若奉命遵旨,齐、湘、代、周几位王爷的殷鉴不远,但若是抗旨造反,又怕连累京中的儿子。
正当朱棣左右为难的时候,朱高煦竟然自己跑回来了。没过多久,朱棣在京城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先后回到北京,朱棣欣喜之下,忍不住感慨道:“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
从某个角度来看,靖难之役的导火索,正是朱高煦偷渡出京回北平。朱棣没有了顾虑,才能放手发动靖难之役。
战争爆发后,朱高煦又追随父亲起兵,他亲历了靖难之役的全程,无数次将朱棣从死神手中救下。比如白沟河之战中,瞿能父子合击朱棣,燕军损失惨重,幸亏朱高煦及时赶到救援,亲自带着精骑冲阵,斩杀瞿能父子,才让朱棣化险为夷。
这之后,朱棣在东昌之战中再度遇险,朱高煦又一次在生死存亡之际率军赶到,将朱棣从敌军阵里救出,带回军营。
到了建文四年,朱棣与南军大战于长江浦子口,彼时燕军长途远征,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时值六月,天气炎热,燕军久战不克,朱棣已经打算与建文帝和谈,就连《明通鉴》也说朱棣想要:“且议和北还”。
哪知就在此时,朱高煦却带着他新训练的胡骑出现在战场上,燕军瞬间实力大增。朱棣高兴地不知该怎么赏朱高煦才好,一时兴起便说了句:“勉之!世子多疾。”
这话的意思分明是说:高煦你好好努力,你哥哥他身体不好,常常生病。
朱高煦心想,这不是暗示我将来有可能当太子吗?一想到这里,朱高煦顿时浑身是劲,他当即奋勇作战,杀退南军,胜利的天平至此完全倒向了燕军。
02起兵谋逆
然而,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却完全忘记了他在战场上的承诺。燕世子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忙活了半天,却只得到一个汉王的爵位,这让朱高煦非常不服气,却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前往乐安(今山东滨州)就藩。
有趣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回军途中病逝,仅仅十个月之后,朱高炽也龙驭上宾。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继承大统,史称明宣宗。
消息传到朱高煦那里,朱高煦不禁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父亲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走侄儿建文帝皇位的旧事。他素来渴望皇位,不禁动了效法父亲武装夺权的心思。
为此,朱高煦一边公开发表檄文,表示新君身边的夏原吉是奸臣,并以此为由起兵靖难,一边暗中派人联系军中大佬张辅,希望张辅能为他充当内应。
惋惜,明宣宗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张辅与朱高煦虽有军中情谊,但他也是朱高炽的老丈人。听闻朱高煦要造反后,张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站在明宣宗一边。
更让朱高煦郁闷的,他的父兄都没有在晚年大杀功臣,此时朝廷能征善战的武将不少。当年朱棣靖难时,朝中几乎没有可用之将,建文帝不得不启用李景隆这样的官二代,或是耿炳文这样的老迈之人。
饶是如此,朱棣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取得胜利。而如今朝廷兵多将广,地方上藩王的实力与朝廷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这无疑更是加大了朱高煦造反成功的难度。
更何况,造反起家的朱棣,刚一上位就以“宗藩不得参政统兵,坐食岁禄即可”为由,解除了一众王弟们的兵权,这就注定朱高煦很难从叔王们手中借兵,唯有以乐安一城之力对抗朝廷。
偏偏乐安离京师很近,朝廷军队朝发夕至,留给朱高煦的时间并不多。而当初朱棣在北京起兵靖难,南京得知消息再到耿炳文抵达前线征讨,距朱棣宣布靖难已过了整整一个月。那时朱棣已经干脆利落的控制住了北京九门、通州、密云、蓟州、遵化、怀来、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等诸多北方重要地区,足以从容面对朝廷问罪之师。
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再加上实力悬殊,本就让朱高煦的“靖难”险象环生。偏偏宣宗想起当年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的往事,打定主意不能把兵权交出去,毅然决定御驾亲征。
这完全出乎了朱高煦的预料。他原本盘算着自己在军中多年,宣宗不管派谁领军,都是自己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不足为虑。若是宣宗认真学习建文帝,下一道“不可使朕有杀叔之名”的圣旨,那就再好不过了。
岂料宣宗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居然亲自提把刀杀过来了。如此一来,朱高煦顿时师出无名,追随他的下属也纷纷反水,一些人甚至有了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的想法。
众叛亲离之下,朱高煦的“靖难”彻底宣告失败。其实,朱高煦未尝一开始就有造反的心思,只是燕王靖难之役留给他的记忆如刀刻斧凿般深刻,他目睹了父亲为了皇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怀揣着父亲改换太子的希冀,更见证了登上权力巅峰后一呼百应的无限辉煌。
不得不说,权力的滋味让朱高煦迷恋,最终酿成又一场叔侄之战。只是,朱高煦或许忘了,燕王的成功是万中无一,终明一代,也只有燕王一人靖难成功。可朱高煦却将非同寻常当作了寻常。
参考资料:《明通鉴》、《明史》、余显斌《朱高煦:一生走不出的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