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是绝对英明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还会失败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打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六出祁山为何都是失败而归?诸葛亮如此聪明,为何总打败仗?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因事必躬亲,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过世。
根据史记记载,诸葛亮有六出祁山,北伐曹家,每次都是失败而归,但是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的绝世英明,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原因,有客观也有主观
历史学家分析了很多关于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客观条件下,在当时背景下得蜀国,与其曹军相比,弱小、政治不团结,无能与诸葛亮相合作之人才,反间计,国库财力薄弱等原因
历史上介绍得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历史过分夸大了诸葛亮的才能以及"借东风"吗?
仔细翻阅史记、三国等历史书籍,好像诸葛亮也没有打过几次胜仗,比如他参与的当阳长坂之战,以惨败告终,只能与刘备仓皇逃跑,指挥人是刘备,这是他得第一战、第二战是赤壁之战,诸葛亮当时不是以一个指挥作战将帅的身份,他只是从中说服了孙权,与刘家暂且合作,共同攻打曹军。当时指挥作战的是周瑜、第三次战役是取荆州,总指挥依然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在这里唯一一点值得说的是,他三气周瑜,为刘备赢得了一点政治地位,这几次战役丝毫没有凸显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历史封以伟大军事家,从这个角度解读有点牵强。
他取得胜利的是在南征四郡,这一次得算不上是一场军事战争,军事成分不多,更多属于政治征服,属他亲自指挥的战役就是六出祁山,然而次次失算,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诸葛亮无疑是个非常卓越的战略家,或许从军事角度来解读诸葛亮不是个完美的将领,从政治角度分析他得战略目标,是个眼光长远,适当使用战争武力的将才。
在北伐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想一战定输赢,一举光复汉室,《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有表述,想要最终匡扶汉室,有几个前提需要做,一:就是要占领益州、荆州为要地,二是说服江东孙氏与之联手,作为支援,再不然使孙权保持中立状态。再观看当时局势,只有后者可有些许希望获胜。
诸葛亮自知在北伐战役,无成就可言,早以料定,那么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到底是什么?《出师表》写到,"王业亦亡,熟若伐之"。此时诸葛亮已经深刻意识到当下局面很难翻转,即使是守,已相当困难,但是一直处于防御状态,却未见得可以守住中原,消极防守不如转攻为守,挥师北伐,使用拖延战术、诸葛亮眼光长远之处就在于此,早已看清局势,因此他克服万难,请求出战,北伐曹家、能带来一点出其不意的效果,比较适合孙子兵法里得,"兵者,诡道也",只有以不停的出战来拖延魏国,使其终年处于防御状态,得以保全政治权力中心的完整性,蜀国因地势的优势,易守难攻,此时国内内政也得以平复,蜀国分离分子被削弱了大部分势力,诸葛亮的出战请求可谓是合情合理。
在指挥作战时,诸葛亮也是步步为营,细心谨慎,以保存实力为主,绝不恋战,使自己大军能够长年出征,连续出击。从而保全蜀国薄弱的国力。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以攻为守的战略目标,可谓是长远谋划,适合孙子兵法里地谋划、适合逻辑。
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政治一统而存在的,更大的意义是作为一种途径,一种通往终点的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
此时回头来看诸葛亮,也许他在目的上没有达成绝对的胜利,但是他将一盘毫无生机的死局,最大意义化的保留了主动权,把全局掌握在了自己得手里,此翻深谋远虑并非常人能与之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