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动能力的好处有哪些
很多家长以为让宝宝听音乐、教宝宝说话才是早教,其实,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来说,运动能力对于智力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发育水平主要是通过动作发展逐步提高的。运动能力主要包括大运动能力和精细运动能力。大运动能力主要指身体和四肢的运动能力。出生第一年宝宝大动作的发育可大致概括为:二抬(头)、三翻(身)、六会坐、七滚、八爬、九扶立、1周岁会走。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运动能力与情商有着直接的关系,优秀的大运动能力是优秀情商建立的基础。
婴语故事
我3个月不到就会翻身了,而且头抬得也相当好,两只小手撑着,东看看、西看看,甚是好奇。妈妈以为四五个月的宝宝才能翻身,因此很大胆地让我睡在床的外边。不曾想在睡梦中听到一声震响,接着就是我的哭声。睁开眼一看,我已经躺在地上了。妈妈赶紧把我抱起来,心痛极了。等把我哄好之后才反应过来:“贝贝会翻身了!”
专家点评
宝宝大动作的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每个宝宝的发育时间表是不同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宝宝发育的信号,给宝宝创造运动的机会。比如宝宝想学翻身了,那就为宝宝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尽情地翻。不要总是抱着宝宝,也不要因为怕宝宝摔着、碰着就限制宝宝的行动。
父母应该怎么做
1.了解宝宝大运动发展的5个关键期
人的大运动能力包括12种运动素质,1岁前是婴儿大运动能力中力量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年中力量素质有5个发展阶段,如果家长抓住这5个发展关键期进行训练宝宝定必会获得最佳发展。
出生1个半月左右是肩颈部力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出生3个月左右是腰背部力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出生5个月左右是腰部、背部、颈部力量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
出生6个月左右是腰部、四肢力量综合发展的关键期;
出生10N12个月左右是腿部力量综合发展的关键期。
2.0~1岁大运动能力训练原则
(1)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
家长对宝宝所处月龄的发展指标十分关心,如果发现宝宝在某一方面的运动技能低于同龄的其他宝宝就会很着急。实际上,宝宝的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大。只要这种差异在3个月以内,家长就不必着急。发现宝宝哪方面落后了,用游戏的方法每天坚持练习,一两个月之后宝宝就有可能赶上平均水平。
(2)调动宝宝的运动兴趣
有目的地训练宝宝的运动能力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把运动当成单调的技能训练。如果像运动员那样枯燥、严肃,宝宝肯定不喜欢。运动锻炼游戏化才能吸引宝宝,宝宝才会积极配合,这一点对低龄宝宝尤其重要。
(3)合理安排宝宝的运动量
要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现状,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如果运动量太小,身体锻炼的效果不大;而运动量过大,则会影响身体健康。究竟多大的运动量合适,需要家长慢慢观察。以运动后宝宝没有明显的疲倦感,饮食和睡眠正常为宜。
(4)不要拔苗助长
宝宝的运动发展顺序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从抬头、坐、爬、站到走,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可逾越的独特发展意义。家长不要一味地追求快,错误地认为某种技能掌握得越早越好,比如还不会爬就让宝宝学站、学走。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
(5)在运动中发展宝宝的综合智能
宝宝的大运动训练可以和儿歌、歌曲和表演相结合,这样不但可提高宝宝的运动兴趣,还可以让宝宝得到语言和艺术的熏陶,发展综合智能。
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婴儿的骨骼组织中含胶质多,含钙质少,骨质比较软弱,容易受外力的牵引而变形。其肌肉组织中,尤其是下肢及足部肌群比较娇嫩,肌纤维细软含水分多,故肌力欠缺。若练习走路的时间过早,全身的重量必为双下肢所承受,由于垂直重力的持续作用,往往使双腿产生弯曲畸形,甚至形成“X”或“O”形。
日常生活中,可见到一些父母为尽早锻炼婴儿下肢的运动功能,常用两手支撑婴儿两侧腋窝,助力向上,反复使之做“跳跃运动”,这对婴儿下肢畸形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过早学走路也使婴儿双足弓罹受重力压迫,加之维护足弓部位的肌力又较软弱,可使足弓渐渐变得扁而平,易于形成“平板足”。
可见,过早学走路或不适当地“锻炼”有导致婴儿肢体畸形的可能,影响今后的体态健美和运动潜能的发挥。
因此,根据小儿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应将婴儿学走路的时期定在11个月月龄之后为宜,此时骨骼及肌肉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育,已基本具备了承受自身重力的条件。
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婴儿的骨骼组织中含胶质多,含钙质少,骨质比较软弱,容易受外力的牵引而变形。应将婴儿学走路的时期定在11个月月龄之后为宜,此时骨骼及肌肉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育,已基本具备了承受自身重力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