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判词究竟应该怎么解读?
作为《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林黛玉,她的判词究竟应该怎么解读?“玉带林中挂”到底是什么意思?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快来看看吧。
开宗明义,林黛玉尽管不是像续书“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那样死在贾家。而是“冷月葬花魂”,于中秋夜死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他乡。但死因绝不是上吊自尽,而是像《牡丹亭》杜丽娘那样相思而死、泪尽而亡。晴雯的死已经作了清楚的伏笔。
林黛玉此生还泪而来,只有泪尽而亡、自然而死才是真的泪尽。就如植物的自然枯萎一般。任何“自尽”都是扼杀,不可能泪尽,也不符合判词的说法。
想要理解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就要仔细看懂判词图画的重要暗示。
(第五回)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的图画部分是“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判词图画上的枯木和玉带,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呢?
可以肯定不是玉带挂在树枝上,而应该是“一捆儿”的样子。
玉带悬围在四株枯木上,在于玉带的使用方式不是挂,而是围。
虽说玉带是“黛玉”的谐音,但图画呈现必然要符合玉带的功能属性。
看过“大明衣冠”图录,或者熟悉京剧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玉带被“悬围”的“挂”在腰间的样子。
明代的“玉带”,由于服饰场合不同,很多也不具备“束缚”的作用,而有装饰和象征地位的作用。
明白“玉带林中挂”的“挂”字的含义,就知道林黛玉根本不是上吊而死。判词结合判词图画的意思,也不是影射林黛玉之死,而是直指林黛玉的结局。
判词图画中,林黛玉作为枯木,在油尽灯枯之前,还被玉带围住,不得脱身,代表了她最终的命运。
朱元璋洪武年间对服饰有过几次修正和规定。一品官员着玉带,王、公、侯、伯、驸马等人同等玉带。
玉带作为等级最高的带具,代表权力、地位和贵族身份。帝王当然也佩玉带。
林黛玉出身末代侯门,他爷爷可佩玉带,父亲林如海没有资格。而她被外祖荣国府收养,彼时舅舅贾赦世袭一等爵有资格佩玉带,外祖父和曾外祖父两代荣国公都是蟒袍玉带。
“玉带”第一层含义,是贾家贵族身份的象征。
《红楼梦》里出场人物唯一配玉带的是北静王,当然还有最高地位的皇帝也是“玉带”人物。
通过原文的线索伏笔。贾家夹在北静王和皇帝之间,由于对皇帝心怀不满,与北静王结党,被皇帝忌惮而设谋陷害惨遭抄家。
贾家四面楚歌之际,根据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影射她被远嫁异国为王妃。
“四株枯木”被玉带所围,第二层含义是指男人争权夺利,女儿被牺牲。
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的典故,又将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联系起来。推测皇帝以贤德妃贾元春之妹的名义,将二女赐婚远嫁海外异国,目的地远在西海沿子那个真真国。
“玉带”的第三层含义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既是赐婚林黛玉的皇帝,也是迎娶林黛玉的国王。
尤其那位海外国王,正是他的出现“抢走了”林黛玉。早在第四回薛蟠打死冯渊抢走香菱时,就已经有了伏笔。
薛蟠字文龙,又名呆霸王,就有帝王之意。莽撞、不懂礼仪的呆霸王,岂非就是异国的君主。
香菱是林黛玉的影,贾宝玉则是冯渊,“逢冤”是日后他与贾家面临的四面楚歌环境,致使林黛玉被迫远嫁的现实。
贾雨村陷害“石呆·子”夺走的扇子,其中“湘妃”指潇湘妃子林黛玉,“麋鹿”指蕉下客贾探春,正是贾宝玉和贾家“逢冤”,致使二女同嫁故事的完全伏笔。
还有贾宝玉的黄粱梦,通过《赏花时》小曲交代了他失去林黛玉后迎娶薛宝钗,最后家破人亡幡然醒悟而出家的结局。又接续上了贾宝玉第二十三回对林黛玉的誓言。
“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所谓一品夫人就是帝王妃的品级。贾元春的贤德妃就是一品夫人。
林黛玉远嫁而去,上接《折足雁》《一江风》酒令,下扣芙蓉花签和《五美吟》《桃花行》,曹雪芹写来清楚无误。
但黛玉结局的核心还在“玉带林中挂”的判词。被权力圈围住的林黛玉无法脱身,也无力脱身。
最后《题帕三绝·三》清楚地预告了黛玉泪尽而亡的宿命。不多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