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大全】东北方言土语大全
这疙儿、杨了二正、撒磨,跩一跤、埋了八汰、突鲁反仗、半拉咔叽的、便宜娄搜、破玩意儿、皮儿片儿的,魂儿画儿的、闹听、欠儿登、二虎八叽,毛愣三光、舞舞扎扎、瞎忽悠、武了豪疯、咯应、吭吃瘪肚、七拉咯嚓、麻溜儿利索儿……
白痴,叫扬了二正; 反复,叫吐了反仗;发火,叫急眼;直爽,叫敞亮; 痒,叫刺挠;喜欢,叫稀罕;讨厌,叫各应;丑,叫磕碜; 美,叫带劲; 回答,叫嗯哪;不耐烦,叫滚犊子; 傻,叫虎了吧唧; 脑残,叫山炮;可能,叫备不住;不可能,叫够呛; 另类,叫隔路; 脏,叫埋汰; 闲侃,叫扯犊子;聊天,叫唠嗑; 开始,叫原先; 不着急,叫赶趟; 唠叨,叫磨叽;错误,叫岔劈; 显摆,叫得瑟; 舒服,叫得劲; 能耐,叫尿性;口吃,叫磕巴; 费劲,叫吭哧瘪肚; 角落,叫旮旯; 地方,叫那嘎达;农村,叫屯子;挑逗,叫撩哧; 坚强,叫皮实;赶紧,叫沙楞的;寻找,叫撒摸;口水,叫哈喇子。
一、东北方言常用词入门
1、贼(用来形容程度,比如口语里常说的:贼好吃,贼好看,贼好玩,贼迷糊,贼能耍,贼想哭,贼有意思,贼他妈好,贼他妈虎,贼逗,贼傻,贼山,贼冷,贼热;如果和书面或流行语言结合起来,更是妙不可言,比如贼寂寞,贼孤独,贼感伤,贼感动,贼酷,贼煽情,贼小资,贼有内涵)
2、嗯哪(这是个前后连贯的感叹词,“嗯”用来应答,“哪”是个后缀助词,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在回答别人问题或对话连接的时候,“嗯哪”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是啊”)
3、咋地(是“为什么”的意思。需要注意,在后面的“地”读短音的时候,“咋地”所表示的是反诘、存在一定疑问的意思;在后面的“地”读长音的时候,“咋地”则被赋予了不满、激怒的色彩)
4、整(在哈尔滨方言中,“整”是个动词,如同某些地区的人喜欢用“搞”一样,“整”的用途极其广泛,整人,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喝的;在哈尔滨喝酒,必须要能整才行,一般是先整白的,滋溜滋溜纯粮小烧落肚,然后整色[读sai]的,咕咚咕咚一面坡“三梅”系列加深感情,最后再整啤的,哈啤三星嗵嗵嗵地灌溉下去,要三色齐,这是哈尔滨的“三个代表”,谁不认真学习肯定是思想反动透顶)
5、干哈(也就是“干啥”的意思,“哈”与“啥”为通假关系;你干哈去啊,不干哈,也就和你们年轻人学[读xiao]习学习,俺就是想出趟国旅旅游,活了半辈子了,怎么也得去趟牡丹江啊)
6、行不(相当于“行不行”的意思。这类的普通话缩语代表了我国语言制度改革的大趋势,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必须使用最简练的语言来传递最明确的信息)
7、扯(即认为对方信口开河而表达疑问。比如,某同学兴高采烈地发布一个好消息,说昨天买体彩中了个二等奖,赢取奖金两块钱,而孙悟饭则大言不惭,那算啥啊,我昨天中了两个500万呢。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某同学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你扯呢,中大奖你还不请客?装啥NB,走,旁边粥铺先给我整个芹菜炒粉条吧)
8、得儿(读denr,德恩切,方言中指男孩的小鸡鸡。和难听的骂人话相比,这个词汇不带有强烈的恶意侵犯倾向,反倒显出几分情趣来,用来形容某人稚嫩,脑袋不开窍;你咋那么得儿呢?我瞅你咋觉得得儿的呵地呢?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语有可能与粤语有着一定的关联,比如香港电影里的武打童星曾经唱过首歌,里面就有“我得儿意地笑,我得儿意地笑”的一句,本着严谨治学的精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深入探讨)
9、硌应(讨厌的意思。结合句式,可以是“犯硌应”,或者是“硌应人”。有句话,癞蛤蟆上脚面,它不咬人却硌应人,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硌应”是讨厌一词的含蓄讲法,毕竟不好直接提出某人是癞蛤蟆,说句硌应就已经道破玄机了)
10、敞亮(形容某人大方,也用来表示自己心情愉快。哈尔滨的有钱人被称做“管子”或者“馆子”,反正他们不是寻常难得一见的大管道,就是经常上街下馆子,如果他们发达不忘兄弟,致富还惦记着乡亲,大家就都赞美他办事“贼敞亮”;等哪位不开心的时候,忽然解决了问题,更是要说上句他现在心里“可敞亮了”。在普通话里,敞亮一词都是用来形容房屋开阔明亮的,有道是宰相肚里能盛船,哈尔滨人的心中装得下楼呢)
11.扯蛋
也有作“扯淡”,似乎正统写法应该如此。但此“扯蛋”却更有新的含义:缘自赵本山小品的典故,从而也看得出东北人对互相推诿不干实事的厌恶。所以赵本山扮演的牛大叔非要提着一串王八蛋回去给个说法,扯着这些蛋就是让人知道东北人看重的是实效和成果,决非是嘴皮子上的口号。
12.耍大刀
其实四川、湖南等地也说耍,他们的意思是玩;而东北人所指的则是对华而不实的不屑,往往是说成“耍大刀”。因为关云长的刀玩的已经很绝了,如果再有人尝试想必就没有什么突破。因此东北人常说的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不断地提醒需要谦虚,毕竟坐蜡对于讲究诚信的东北人来说是极为羞耻的事情。
13.装
东北人把这个词的利用似乎相当于英语里的词根,后面连缀着很多的东西,从而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装熊、装蒜、装傻、装孙子、刘老根常说的装犊子,还有不太文明的装X。“装”字的高频率出现至少说明了东北人的坦诚磊落,反对一切虚伪和掩饰。
选自:365知识网
14.忽悠
这个词足以说明了东北人的口才。并非东北人就是一种傻大憨粗的形象,伶牙俐齿在这个关东的地方比比皆是,像赵本山能凭三寸不烂之舌把正常人说成病人,把范伟给忽悠瘸了,把全国观众给忽悠乐了。
15.得瑟
这个词的音对外地人来说还真不是好发,按照方言来读就是“de(四声)se(轻声)”。这是东北人比较反感的行为,由于里面含有张扬跋扈和自我表现,所以让东北人认作不稳重成熟的替代品。不过因为东北人中新新人类的成长,个性和另类被看重已经成为趋势,看来得瑟还是要得瑟下去的,但可以换个词形容:作秀。
16.敞亮
这是让东北人喜欢的感觉。由于地理的原因,广袤无垠的田野成就了东北特有的景色,也成就了东北人文特有的风貌,所以东北人所认同的是豪爽和开阔,敞亮自然被经常挂在嘴边,时刻提醒自己对待别人和判断别人的尺度。就这个问题上,也是东北人和南方人最大的分歧所在:东北人的敞亮被认作缺乏深思熟虑,而南方人的多虑被看作小里小气的怯懦。不过东北人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要自己的感觉敞亮,别人的意见又能如何呢?
17.死乞白赖
尊严对东北人来说很重要,面子上一定要过得去,所以对待猥琐不堪的事情通常是嗤之以鼻,如果碰到别人低三下四地纠缠不清,即便自己被奉为尊者也一样瞧不起这样“死乞白赖”的孬种。
18.憋屈
干净利落一直是东北人崇尚的做法,而且与任何的阻碍和困难作彻底了断是东北人很习惯的取向,因此有了“宁可被打死而不被吓死”的豪言。憋屈对东北人来说恐怕是最不妙的心理体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令人憋屈——自己能力高而没被提干,憋屈;自己贡献不小而没房子,憋屈;自己资格老而下岗,更憋屈……但东北人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手段,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排遣憋屈所带来的压力,因为本性的乐观决定他们不会就此颓废的。
19.实撑
东北人很看重力量和健壮,那是因为本身就长得高大,同时粗犷豪迈的个性也决定他们对健美的热衷,所以有时候会流露出对南方人瘦小的轻蔑——一点不“实撑”。所谓实撑,就是有厚实的内容对骨架进行稳定的支撑。要不然父亲为什么总喜欢捏着儿子开始结实的臂膀骄傲地说“挺实撑”?
20.稀罕
稀少罕见的东西一定是宝贝,自然要倍加珍惜,由此推断当东北人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时非常习惯使用稀罕这个词也是很合理的,只不过是把形容词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动词,相信这样的小问题语言学家也会对东北人通融的,毕竟这是让人高兴的词语。
二、东北方言常用词目录
baī chi 掰眵/辩论
baíhuo 白话/瞎扯
bī ci 逼嗤/ 说废话
bō leng(li) gar 膊楞(哩)盖/膝盖
chī ma hu 眵目糊/眼屎
cōu leng zi 抽冷子/突然
dáoteng 捣腾/ 折腾
dè se 得瑟 /显摆[同义词为悭噔qian deng)
gā da 疙瘩/包,块儿,地方
gǎ la 嘎拉/贝壳
gā ga 嘎嘎/形容冷的程度,如天嘎嘎的冷
gǎ la ha 嘎拉哈/动物骨头的关节
gè ying 硌硬/讨厌
gù dong 固独/狡猾
hāla 哈喇/食品放久发霉的味道
hé le 涸旯/水渍
hū 烀/炖
hú līe lie 胡咧咧/瞎说
hū you 忽悠/神侃,吹牛
jī hong 饥荒/债务
jī yǎn 急眼/生气发怒
kē 磕/打架
kē chen 磕掺/丑
lǎo bí zi le 老鼻子了/很多很多
lào kē 唠嗑/聊天
liáo sāo 撩臊/挑衅
lì ma’r 立马/马上
maí tai 埋汰/脏
má līu 麻溜/赶快
mò ji 没叽/唠叨
ně xin 恶心/形容脏
qǐe 戚/客人
sá mo 踅摸/到处看
tū lu 秃撸/事情半道变故
wǔ mī le 舞眯了/糊涂了
xiāo 嚣/打
xíe hu 邪呼/厉害
xínsi 寻思/想
zhā hu 咋呼/出风头的意思
zeí 贼/很
zeí bì 贼毙/特别好,即现在所讲的酷
zhāngluo 张罗/组织
起根、乍根、的根:原来、原先、开始。
得(dè)色:轻佻。
夜个儿:昨天。
横:厉害。
多暂:啥时候。
搁这儿:在这儿。
圪土达:地方。
干(gá)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这圪土达 :这地方。
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打腰:指有钱有势阔气。
扎古扎古:指给病人治疗;又指梳妆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
贴晌:一近下午三时。
小嘎儿:小男孩。
老板子:赶马车的人。
掌包的:跟马车管事的人。
跑腿子:已超过结婚年龄的男人,但又无配偶。
出门子:姑娘出嫁。
打八刀:离婚。
老赶:外行。
撅子:指人脾气倔。
小抠儿:为人小气。
蝎虎:厉害。
日头爷儿:指太阳。
脖立盖儿:指膝盖。
笆篱子:监狱。
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
煞楞:办事利落快。
毛楞:办事粗心不稳当。
赶趟:来得及。
膈应人:使人觉得烦恼不快活。
体登人:指坑害人。
粘帘子:指出事惹祸的意思。
老鼻子啦:很多。
丁钯:总是。
嗯哪:是、行。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大拉乎吃的:不循规矩和礼节,盲目作大。
白话:能说(贬意)。说的话和办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
外屋地:厨房。
喂大罗:水桶(俄语)。
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乌了巴突的:指水没烧开,温度不凉不热。
艮不溜丢的:指人不开通,办事不干脆。也指食物坚韧而不脆。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拉倒:作罢。
急眼:急了。
匹儿片儿:不利落。
横是:八成是。
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
嘎牛:出奇、美丽。
死乞白列:纠缠不放。
岔纰:两差,误会。
划魂儿:猜疑不定。
鬼头蛤蟆眼:奸诈。
小店儿:小气、吝啬。
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
贼亮:特别亮。
三、东北三省方言差别
东北三省外面听起来话都差不多.但是,关起门来,比较一下,有很多的不尽相同之处。辽宁话,比较的远一些,读他的语言能使人深深感受到,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带的辽宁沈城不愧是沿海省份的省城,当地说话都带着一些辐射性的特点.沈阳地区的话,其实也分为多种,由于受到周边地区口语的影响,所以语言的包装上也比较繁杂,举个例子 一部分沈阳人把”是”读成”四”,一部分就把”是”读成”四”而且在”shi”和”si”方面比较的僵化走极端.各占一端,平翘舌有时很难分开”儿纸”(儿子),咱们代表的是个体,并非包括对方,这些方面比较有代表性. 我大体把沈阳话分为” 铁岭腔,抚顺本溪腔,和本土腔” .
铁岭腔比较接近于长春,四平话(地理的原由)有着东北语言憨的本性,这种方言和长春话类似(以下有叙述).抚顺本溪腔呢,声调就是比较转,有点吉林通化白山的口吻(地理因素).如”你吃”在抚顺一般读成”泥此”.这种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进入沈阳当地的语言中充分的融合便成为了沈阳语言一个重要分支..沈阳土生土长的”纯净”语言就比较的东北了,很实在和憨厚,没有语调上的特殊加工,这个分支目前在沈阳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多了,但是还是顽强的存在着...
长春:长春的语言上比较的封闭,很具有关东人的特点,长春所处的吉林省,大部分处在封闭的山区,语言上自然就没有外来的修饰,完好的保留着东北语言的精髓..
哈尔滨:按道理,按地理,哈尔滨话是最有理由作为东北的代表.但是有些外界因素不应忽略,由于黑龙江省大部分处于丘陵或半丘陵地带,黑龙江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俗大抵呈现一种放射形的半开放特点,在政策上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结合本地的情况制定发展策略,在语言方面也继承了这一特性,听哈尔滨人说话,感觉就是一个东北人在刻意的操着”普通话”.甚至,我在哈尔滨的时候听到哈尔滨人把”贼好”改成”特好”,把”干啥(ha)去改成”干吗去”更有甚者干脆说起广东式的普通话了.作为东北人我感觉哈尔滨的地方话是有些”背叛”东北语言的方向,而加大速度去容入标准语言的潮流中了.哈哈,哈尔滨人说出的普通话,感觉是东北地区中最标准的.
四、东北方言是一家
如果你是东北人,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一听到那熟悉的乡音,就会不自觉地走入那样一个人群之中,而这人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把你当作兄弟一般地接纳下来,那种铿锵的语言撞击着人们彼此亲近的欲望,让你感到:我们本是一家。
所以,东北语言,只有在东北,才有其生存的基因和土壤,如果把它拿到另外的地方,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上大学时,同学小民利用假期来东北旅游,在通往沈阳的列车上,她与一位小伙子和一个老妇人邻座。她看到小伙子一直很殷勤地照顾着这位老年妇女,便深受感动,不由自主地问:请问这位是您的什么人?小伙子说,这位吧,是咱妈!咱妈身体不好,这是刚从北京看病回咱沈阳。一席话说得小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咱妈!这一“咱”不要紧,不把她自己也给“咱”进去了?小民是学中文的,在语言上就爱叫个真儿,她就大讲特讲“咱”字的准确用法,和在“你”与“我”之间这个“咱”字的不可随便用的特性,结果把那个沈阳小伙子惹得不高兴了,还弄得老妇人老大不乐意。
回到北京,小民见到东北的同学就说起没完:“我又不是他们家的媳妇,凭什么说她是我妈?”东北同学说:“人家并没有说是你妈。”“可是他说是咱……”咳,其实小民也明白,人家并没有据她为己有的意思,可她就是觉得别扭。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东北语言,听着就是那么热乎乎的亲切,但是在外地人那里,又是不可思议的难解。
在中国,可能在任何一个省份都听不到这样的感情色彩极浓的语言。
这样的语言无疑具有感情的魅力,象征着“我”与“你”之间的亲密和真诚。
在东北,经常有“哥们儿”、“姐们儿”称彼此的父母为“咱爸”、“咱妈”,只要有一个说:咱妈如何如何了,那么就会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人去这一个家里帮这帮那,那情形,真是叫人打心眼里往外感动。
东北语言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子”味,当然,也有更细微一些的区别,如大连的“海蛎子”味等等。但总之,它们不像南方的方言那么艰涩难懂,所以也就让全中国的人民都可以模仿并用它调侃。
自从赵本山、黄宏、宋丹丹等人的小品出现以来,东北的方言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开来,那种把生活原型夸大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使东北语言特有的张力得到人们的认同。
东北语言大都是像东北人的性格一般直白和昂扬,就像人常说东北人的大嗓门,没遮没拦。比如,把“干啥”说成是“干哈”(gàhá),这与大众嘲笑的“旮旯”和“那疙瘩”等词汇一样,都是靠舌根部发音的,换句话说,东北人的语言发音方式是非常地具有其根源的—他们的朴实、原始、直白,还有他们的不拘小节。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别的地方的方言都不会引起人们的如此兴趣?比如说上海话、广东话,这些地方方言不但不惹人笑,反而还有不少的人愿意模仿和冒充?想来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东北话比较地傻气和土气,说到底,这是东北人的没有心机和阴谋的表现,这和他们什么都摆在桌面上的性格有关,却与他们的思想、信念等内在的精神因素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较,比较的是东北人、西北人,上海人和北京人,比较他们说话的发音方式,我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这四个城市或地区的男人说话发音的部位都不一样,比如上海人,他们是用舌尖部发声,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细柔和省力,这很像上海人的性格——文静、节俭,还有人们常常认为的那种精打细算。而北京的男人说话大都鼻音很重,很有些傲慢和不屑一顾的语气,这也很符合北京身处天子脚下的那种优越感,他们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不可一世。而西北人,则代表了典型的憨厚和诚恳的西部特点——他们用胸腔的共鸣来表达自己,每句话的前面都要加一个“啊”,或者在后面缀一个“嘛”字,“是嘛”、“对嘛”等等。而东北人则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是用舌的根部发声,也就是说几乎用了所有的力气来说话,没有保留地无私奉献。所以在东北,走在大街上,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扯着嗓门说话的人。
除了这些在原有的基础上语音语调的不同外,就是东北人经常有一些出其不意的让人吃惊的词汇。例如: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形,不论是褒还是贬,一概用一个“贼”字。“贼好”,“贼次”最差的意思,“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还有东北人把“人”读成“yín”,“让”读成“yàng”,把北京话里的“侃大山”说成是“瞎白乎”。这样的方言是与别处不同的,极具特色的,任何文字都无法解释的,魅力无穷,因而其精彩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
如果你与一个东北人成了朋友,那么他同你说话时就会把他的亲人与你紧密地联在一起,说起他的妻子,如果你比他年长,他会说你弟妹如何如何,如果你比他年纪轻,他会说你嫂子如何如何,以此类推,上到你姨你叔,下到你小弟你大侄子你小外甥,诸如此类的称呼一旦成立,你就仿佛是他们家的人了,等你再见到这些人时,他们已经都成了你所熟知的人,而你,一定对他们也不会陌生。
这就是东北人的滚烫的语言本质,只要在东北,你就走不出这样亲热的话语的围栏。
东北人是曾经驰骋在大森林和大草原上的人们,所以他们的语言也与他们的性格一样,具有奔腾的张力和辽阔的豪性,更具有使你走在大平原般的荡气回肠和回家般的怦然心动。
五、国人看东北关键词
1.酸菜
是雪村使酸菜更火了。其实酸菜作为东北特产早已在全国家喻户晓,但它根本不具备传统意义的色香,可因为气候的原因南方做不出来酸菜,所以使得这种食品凭借着地域性而身价倍增。有个令人奇怪的事情,东北菜无法算为一个菜系,但是在外地却屡屡出现东北风味的饭店与各大菜系抗衡,也许是东北菜其中类似酸菜的朴实无华更吸引人吧!
2.乱炖
乱炖里面的料不特殊,而是做法比较古怪。东北人不太擅长精雕细琢,但相信多种炖菜材料可以相安无事,就像东北的文化一样包罗万象,不排外、包容或许是东北人很讨人喜欢的优点。一锅小小的乱炖里面竟还包含着有容乃大的命题,实在厉害!
3.灶糖
年画和挂签儿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唯独灶糖年年孤独地挺立在年关将至的市场上,虽然前景已不能说依然坚挺,不过东北人还是靠着它来怀旧,灶糖所蕴含的则是东北人细致的思绪。
4.透
东北人喝酒厉害,尤其让外地人胆寒的是“透”这个词。接二连三地干杯,说明了东北人的酒量,也说明了东北人喜欢爽快的性格,一碗凉水看到底的透彻是最让东北人激动的,这是一种寻找到知己的感觉,因此有人说东北人好交。如果一桌的人有那么几个喝酒扭捏的,立刻被认为不够透亮,别的东北人是不会和你“透”酒的,因为你还不够“透”。
5.打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东北人喝酒时也喜欢寻找榜样——所以有了“打样”的做法,毕竟这样的喝法要比“透”文明多了。其实东北人是喜欢并需要榜样的带领的,有了孟泰的榜样,才有了鞍钢的热火朝天;有了王进喜的榜样,才有了油田的欢欣鼓舞;有了雷锋的榜样,也才有了雷锋团体的涌现。所以说东北人善于从榜样身上取经,当然也把先进“打样”的模式带到了酒桌上。
6.艮
东北人真正的幽默未必是贫嘴,北京的京片子并未得到东北的认可。东北人的“艮”是一种不紧不慢的包袱,来源于智慧的发现,因此当陈佩斯用肢体语言找乐的时候,徐老蔫式的言语已经悄悄地进村了,并且取得今天小品霸主的位置。
7.飘
麻将是东北人的喜好之一,而“飘”是麻将中赢牌较大的一种计算方法。从飘就看得出来东北这地方人们的冒险意识,风险与收益共存在麻将桌上已经得到了体现,而实际也与历史相吻合——如果没有开拓突进式的“闯关东”,又哪有东北今天的繁荣。“飘”这个词来诠释东北人的闯劲儿似乎温柔了些,但是精神实质没有改变。
8.铁子
原来说的是好朋友,友谊地久天长是好事,不过这个词在如今开始变味,逐渐成了情人或三陪的代名词。有人借用铁子的关系形容偷情双方的稳定,这可实在可笑,有悖道德的行为一定不得而终,即便是铁也一样可以氧化,总之某些人应该好自为之,别玷污了铁子这个原本美好的词语。
9.东北虎
这是对东北人生猛的准确形容。在各行各业,东北人的不屈不挠足以赢得东北虎的美誉;在困难时期,东北人从北京扛猪肉时也被人戏谑为东北虎,这里就夹杂着一丝嘲讽;打架时的拼命三郎劲头,让外地人从心里鄙夷地称作东北虎,明显地传递着对野蛮蒙昧的蔑视。可以说东北虎是东北人一个毁誉参半的称谓。
10.国耻
如果认为抗战只打了八年的话,可以说是对东北人英勇的侮辱。其实应该从9·18战争开始计算,东北民众抗日坚持了14年的时间。不管怎么说1931年9·18这一天将永远成为包括东北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因为中国东北的领土就此丢了14年。
11.黑社会
也许慕马大案给东北造成了太大的影响,所牵扯的黑社会犯罪使东北人的形象一落千丈。也许是从前形象的彪悍和犯罪的猖獗,所以让东北地区一段时间里被“二王”、“3·8”案、东方经贸城案等黑云所笼罩。现在东北人应该为自身形象改造而觉醒了,尽管广东和福建黑社会势力更大。
12.买断工龄
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境已经让东北的产业大军倒吸一口冷气了。越来越多的买断工龄对人心理上的打击要远比下岗更严重,辛酸和痛楚使东北人认清了形势,也开始了重新的创业和思考。
13.铁岭
因为赵本山而让东北地区一个小城一夜间出名,实在让人惊讶不已。铁岭这个名字在97年和99年的春节晚会上两次被提到,应该说是很幸运的事情。实际像这样小的城市东北还有很多,旅顺有军港,本溪有水洞,可能让全国观众这样牢记的铁岭就因为有了赵本山。东北人就是这样,很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