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之死:虽千万人,吾往矣!
海瑞,历史上著名的清官,1515年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琼州(今海南岛海口市),1587年11月13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4个皇帝,正是明朝从全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本人亦出生在一个由盛转衰的封建官僚世家,父亲在他4岁的时候去世,家里只剩十几亩田产,当时年仅28岁的母亲谢氏性直刚强,不改嫁,不求人,自己缝穷补贴,抚养海瑞长大成人。
海瑞一生都比较痛恨恶霸豪强,同情人民的疾苦,勇于向那些剥夺农民土地的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即使对作过宰相且有恩于他的江南第一大地主徐阶,也照样令他带头向农民退出“过半”的田地。
海瑞富于正气,不怕邪恶。他升调户部主事的时候,看到边境不宁,嘉靖皇帝不问国事,大建宫观寺院,修道炼丹,一心只想成仙,不顾百姓死活,便为民请命,上了《治安疏》,要求皇帝整治朝纲,触怒了皇帝,几乎被处以极刑。在时任宰相徐阶等人相救下,才被改关进诏狱。
海瑞56岁被罢官,72岁时又能复出,足以证明史书中记载的他“声震天下”绝非虚夸。
海瑞逝世以后,人民极为悲恸,哭悼多日。在江上出殡时,江两岸站满了穿戴白衣冠致哀的人。后人为了纪念他,编演了很多戏曲、小说、弹词等作品,表现他的光辉形象。
死亡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南京右都御史海瑞死了。
南京佥都御史到海瑞家探视,看见这位大明朝廷二品官员房里的帷帐都是葛藤皮做的,而且已经很破了。海瑞身上穿的衣服也很不像样,连穷书生都不太会穿得这样寒酸。
海瑞没有儿子,佥都御史就承担起丧葬事宜。他翻检海瑞的遗物时,只找到十来两银子。佥都御史当时就掉下了眼泪,在同僚里凑份子给海瑞下葬。
有人见了这个场面,写诗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还有一位御史当年受过海瑞的整治,恨海瑞恨得入骨。海瑞死后,此人到海瑞家里一看,怅然地说了句话:“回吾怨恨之心矣。”
这真是一个清官,而且是整个大明朝最有名的一个清官。明朝官员的俸禄非常低,海瑞当县令时,月薪只有七八石大米,而且还不能全额发放。即便全额发放,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也不过一千元出头。
别的县令有灰色收入,不指着工资过日子;海瑞什么灰色收入都不要,就结结实实地拿这份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人。
海瑞还曾经辞过职,赋闲在家。这段时间,连一个月一千多的工资也断了,他就靠给人写墓志铭之类的文章维持生活。
他不光自己不要灰色收入,还要求下属也不要。他当淳安县令的时候,就把下属的各种津贴都取消了,同时严禁收取陋规。为了生计,他允许下属们找时间外出打工,或者做点儿小本买卖贴补家用。他自己以身作则,在家属院旁边弄了块菜地,没事了就去种菜。
光靠这点儿工资生活,再加上几捆菜,海瑞的窘迫可想而知。他第一次进京汇报工作的时候,连一身穿得出去的官服都没有。他的朋友批评他:不管怎么穷,也不能这个样子见人嘛。海瑞这才一咬牙买了块黄布,做了套官服。
海瑞母亲过七十大寿,作为一名孝子,海瑞买了两斤肉。这太罕见了,以至于浙江总督第二天逢人便讲:“昨天海县令母亲过生日,他买了两斤肉!”
这样一个大清官自然得到了群众的爱戴。海瑞出葬的时候,南京市民罢市,穿着白衣白帽的人挤满了江边。流着眼泪祭奠他的人“百里不绝”。
朝廷也很给面子,赠了他太子太保的荣誉,还送了他一个“忠介”的谥号。
然而,这样一位声名显赫、备极哀荣的清官,却是在孤独中满怀怨恨地死去的。
在死前的一年,73岁的海瑞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就给皇帝写了一份奏疏。这份奏疏类似于他的“尸谏”,写得毫无顾忌:陛下励精图治,但是国家却没变好,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对官吏的刑罚太轻了。大臣们说什么朝廷对士大夫要以礼相待——对他们以礼相待,那又拿什么对待无辜的百姓?
这位大明朝头号清官提出了凶狠的建议:恢复太祖洪武帝的规矩,枉法80贯者的一律绞死,贪官污吏剥皮囊草!
这份恶狠狠的奏疏背后,是海瑞几十年的怨恨—对官僚集团的怨恨。而他就是这个集团中的一员。
虎狼
海瑞担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时,处理过一种叫“应票”的东西。南京官员到商店里买东西,往往不付钱,而是直接给商家打白条,这个白条就叫“应票”。理论上说,日后官府有钱了要兑现应票;但实际上,它们从没被兑现过。
海瑞是个清官,名声在外。所以他一上任,商家就送来了三百多张应票,希望海大人主持公道。海瑞拿着一厚沓子白条,大吃一惊。经过调查以后,海瑞更加吃惊了:各级官府开出的应票远远不止此数。商家曾经向官府缴上很多应票,要求兑现,结果不但没有兑现,连应票都干脆被没收了。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抢劫。
海瑞勃然大怒,发了一个告示,洋洋洒洒地痛斥道:我收到了兵马司的应票89张,其他衙门的应票220张。这还都是漏下的,其他被收缴的应票还不知道有多少。你们兵马司不算什么大官,“也做了一个狼之贪、虎之猛,以小民膏血迎合上官”,又成了个贪赃枉法的老手!他质问道:大明祖制和律法里,哪一条规定了官员可以开白条?
接着,海瑞在告示里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做百姓不可做刁顽不听法度的百姓,亦不可做软弱听人打、听人杀而不言的百姓!”这句话在几百年后听来仍旧让人凛然。
“虎狼”,这就是海瑞对大明朝官僚集团的评价。十几年前,他在给皇帝的奏疏里也曾这么说过:“我担任应天巡抚才几个月,收到的‘乡官夺产’的诉讼竟有几万件。他们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虎狼,百姓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肥肉。”
而他也有对付虎狼的武器,那就是祖制。
按照朱元璋当年定下的制度,官员不能打白条、不能霸占民田、不能行贿受贿;但是在现实中,大明朝的官员就是在打白条,就是在霸占民田,就是在行贿受贿。
在海瑞看来,祖制如此完美,而现实如此黑暗,其原因就是大家不遵守祖制。
所以,海瑞所到之处,总是把祖制挂在嘴上,要求大家一丝不苟地执行。他在南京当官时,有位御史在家里叫堂会,请了一群戏子演戏。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海瑞知道后,居然要当众杖责这位御史。官员们大惊失色,苦苦恳求。但是海瑞不为所动,理由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就是如此。
此时距明朝开国已经两百多年,祖制虽然享有宪法一样的崇高地位,但是在执行中,它早就被众人抛在脑后。偏偏海瑞把它挂在嘴上,从而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别人没法还嘴,但可以孤立他。海瑞在官场上的人缘是相当差的。一个太监就对皇帝说过:“这个人(海瑞)脾气极其乖戾,朝臣没有不讨厌他的。我都看不到有人肯和他说话。”
当然,由于海瑞的道德人格,他也拥有一些仰慕者。但是,就连这些仰慕者大多也认为他那套行不通。其中一位说:海瑞品格高尚,确实无人可及。但他要是掌了大权,“吾不知其竟何如也”。
还有一位也夸海瑞:“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素,真是铮铮一汉子!”然而他话锋一转,又说海瑞执政终究会坏了国家大事。
正像这两位仰慕者所担忧的那样,海瑞一生除暴扶弱、立志于恢复旧道德,却最终成了悲剧人物。
祖制
平心而论,朱元璋定下的祖制本身确实也有诸多行不通之处。比方说,祖制禁止高利贷,海瑞当巡抚时也就按此执行。但是,高利贷的根源是银根紧,老百姓借贷困难。不解决货币供应问题,光禁止了高利贷,老百姓从哪里借钱呢?祖制拒绝考虑这个问题,海瑞也就拒绝考虑。
但这些技术困难并非根本问题,要理解海瑞的困境,还要考虑更大的时代背景。
海瑞挂在嘴上的祖制,从根本上来说是这个样子的: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样,大权独揽,对官僚集团严刑峻法,让他们严格遵守规则,不敢侵害百姓。可这套东西在海瑞任职的时代已经无法操作。
官僚集团控制着这个社会,却不像皇帝一样“拥有”它,也不必为后果负责,腐化堕落就成为必然。作为一个整体,朝廷官员们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心里首先装着自己,如果还有富余地方,那就顺便再装点儿百姓;如果太挤,那就算了。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普遍的人性。
针对这种情况,海瑞想让皇帝来管。他之所以骂嘉靖,对嘉靖如此痛心疾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皇帝寄望过高。在那份著名的《治安疏》里,他充满信心地说:“必世之仁,博厚高明悠远之业……此则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海瑞实在高估了嘉靖的力量。嘉靖即便“一振作”,拍案而起,直奔朝堂而去,他又有什么能力扭转颓势?他可以杀掉几个官员,但大明朝地大物博,官员众多,如何杀得绝?杀绝了,官府如何运转?再说,官员们可以联手欺骗皇上,被推出去杀头的倒可能是称职的清官。
顾炎武就悲观地说过:“虽尧舜复生,能去在朝之四凶,而不能息天下之关节也。”即便尧舜复活,对这糜烂的朝政也无可奈何,何况一个生长于深宫的皇帝?
这是大一统王朝的死结,不是一厢情愿的朱元璋或者海瑞凭“祖制”就能解决的。
道德
除了祖制,海瑞的另一样武器就是道德。
他事君以忠,事母以孝,居官以廉,接人以直,几乎像一个道德完人,就像《海忠介公行状》里说的:“孔子所谓强哉矫,而孟子所谓大丈夫乎!古今一真男子也!”
但这个“古今真男子”的个人生活却黑暗而阴郁。
海瑞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跟官场作对,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怪别人。海瑞骂嘉靖被逮捕后,户部司务何以尚上疏救援,也被逮入监狱。海瑞在监狱里没怎么受刑,何以尚却被日夜拷打,遍体鳞伤。
后来,等海瑞出任吏部右侍郎时,何以尚正巧是他属下。两人相见,海瑞待他以长官接见下属之礼。何以尚问:凭咱们当年同生共死的交情,难道你不能以客礼相待?海瑞说:朝廷礼制如此。何以尚和海瑞当场绝交:“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海瑞的家庭生活更加糟糕。他的第一个太太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却被休了;第二个太太过门不到一个月,和婆婆发生了矛盾,海瑞就毫不犹豫地休了太太。在海瑞55岁的时候,他的妾韩氏忽然上吊自尽,11天后,海瑞第三个太太也跟着自杀了。整个事情透着可怕的气味,但没人知道是什么原因。海瑞对此也悲痛不已,他提到此事时,说自己“每一思及,百念灰矣”。
他五岁的女儿也死得扑朔迷离。他的政敌在奏疏里指责他“无故而缢其女”,说得惊心动魄。
明人笔记则说是因为女儿从男仆那儿接了一个饼吃,被海瑞怒骂“男女授受不亲,你要是能饿死才配是我的女儿”,于是女儿就绝食而死。
真相如何已经很难还原了,但当时舆论似乎普遍认为海瑞这么做实在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他要为女儿的死负责任。
一个如此有道德的人,却断绝了朋友、伤害了亲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搞得自己万念俱灰,那这个道德到底有多么可靠?这个道德所渴望的黄金世界又有多么可靠?
也许,这正如英国小说家所言:“追求圣人之境的人是可怕的。”
遗产
这样一个孤单的人,他留下了什么?
海瑞为官多年,做的最大一项工程是疏通淞江口、白茆河。海瑞传记上对此大书特书。据说他坐着小船往来于河上,亲自带着铁锨簸箕,监督施工。不过几个月,这个工程就多快好省地完成了。有官员惊叹说:“万世之功被他搞定了!”
但顾炎武在书中记载了这个“万世之功”的下场——一位县令抱怨道:“海大人的工程花了四万多两银子,不到三年,河就又堵了。”
这个工程就是海瑞一生的缩影。
海瑞辛苦一生,却没有带来任何永久性的改变。明朝官员继续打白条,继续占土地,继续非法使用驿传系统,直到帝国崩溃。
其实海瑞自己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处处碰壁,处处受掣肘,所做之事无一不难。海瑞感叹过:“纷纷口舌,何自而来哉?何自而来哉?”
海瑞痛骂过:“满朝之士,悉皆妇人。”而千般心绪、万般牢骚,汇聚成他辞职前说的一句话:“这等世界,做得成甚事业!”
海瑞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但是无数中国人并不相信。他们为他出葬,为他哭泣,为他建庙,为他立碑,而且相信:只要再多出几个海瑞这样的清官,太平盛世就会到来。
他们不是真的相信,他们只是没有别的办法。
皇帝和官僚集团不打算照管他们,只有海瑞怜悯地看了他们一眼。然而大厦将倾,一个势单力孤的海瑞难道真能力挽狂澜吗?
事实上,朝廷只留给老百姓一个改变悲惨现状的渠道,那就是造反。1644年,李自成的造反军队开进了北京,皇帝上吊自尽,官员们被关起来严刑拷打,追赃助饷。首辅被拷打五天五夜,最后脑袋被夹裂而死。北京的皇帝与官僚集团集体覆灭。
此时距海瑞之死,不过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