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楚之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司马楚之(390~464年),字德秀,北魏大臣,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八世孙,东晋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之子,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七岁时,带着父亲灵柩返回建康。得知太尉刘裕诛杀宗室,逃亡于汝颍之间。归顺北魏山阳公奚斤,得到明元帝器重,拜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大破宋军于长社,迁散骑常侍,册封琅琊郡王。从征凉州,平定仇池有功,出任使持节、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镇西大将军、云中镇都大将、朔州刺史。镇守边境二十余年,以清廉俭朴著称。和平五年,去世,时年七十五,获赠征南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为贞,陪葬于云中金陵。

主要成就

到彦之北伐撤退时,司马楚之率军在长社击破到彦之别部,又随安颉攻克滑台。后又随皮豹子救援仇池,击退刘宋将领裴方明。

轶事典故

《魏书·列传第二十五》记载: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以为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值刘裕诛夷司马戚属,叔父宣期、兄贞之并为所杀。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自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中。及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为裕所败,乃亡于汝颍之间。”

从中我们知道楚之的父亲是司马荣期,叔父是司马宣期,外加兄长司马贞之,并且说是司马懿四弟的子孙,其他的族系关系一并没有交代,我们不禁要问司马楚之的祖父会是谁?于是根据《晋书》、《魏书》、《宋书》进行了辛苦的探佚,画出了“司马宗室的族系图”一大张,但是反复研读依然没有说明司马楚之的祖父的踪影,这时候我回到以上原文去反复斟酌,发现要弄明白楚之的祖父之谜,突破口在“从祖”二字。

通过翻阅《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辞海》,遗憾的是均没有收入“从祖”一词。只能另辟蹊径,遂根据《晋书·载记》:“加文武爵各一级,追崇曾祖轨为武王,祖寔为昭王,从祖茂为成王,父骏为文王,弟重华为明王。立妻辛氏为皇后。” 《晋书》:“惠帝失驭,寇盗蜂起,元海从祖故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由此得知祖父的亲兄弟称为“从祖”。必须承认:这是《晋书》或《旧晋书》相关作者的观点。

司马楚之传在《魏书》里面出现,《魏书》的从祖含义是否有变化呢?

根据《魏书》:李叔虎,渤海蓚人也。从祖金,世祖神麚中(428—431)与高允俱被征,位至征南从事中郎。叔虎好学博闻,有识度,为乡闾所称。太和中(477-499),拜中书博士,与清河崔光、河间邢峦并相亲友。由此可见,李叔虎与其从祖李金出任时间相差至少46年以上,在生育正常情况下,就是相差两辈,又有《魏书·列传第七下·景穆十二王》:高祖饯桢于华林都亭。诏曰:“从祖南安,既之蕃任,将旷违千里,豫怀惘恋。然今者之集,虽曰分歧,实为曲宴,并可赋诗申意。射者可以观德,不能赋诗者,可听射也。当使武士弯弓,文人下笔。”高祖送桢于阶下,流涕而别。拓跋晃——南安王拓跋桢;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高祖拓跋宏;拓跋桢与拓跋浚是兄弟,所以第二条的“从祖”也是祖父的亲兄弟的意思。

综合两条史料证明《魏书》的从祖含义与《晋书》一样。

有了《魏书》从祖的概念,就知道“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与司马楚之的关系了,也就是说司马休之的兄弟应该就是楚之的祖父,这样就得到其祖父与已知司马宗亲的关系了,即司马休之的兄弟就是楚之的祖父,由“司马宗室的族系图”知道,司马休之有3个兄长,分别是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暂且不讨论到底是哪一个。再由“司马宗室的族系图”知道荆州刺史司马休之3个兄长小司马馗六辈,由“从祖”得出楚之小司马休之两辈,故楚之小司马馗八辈,也就证实了《魏书》所说的“八世孙”,但是又发觉司马休之3兄长并不是司马馗的子孙(而是司马进的子孙),由此推理,楚之也不应该是司马馗的子孙,这又如何解释“馗之八世孙”呢?

从“司马宗室的族系图”上看,我们突然意识到司马休之3兄长血缘上虽然不是司马馗的子孙,但是是否曾经过继给了司马馗呢?如果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其中一人过继给了司马馗或者他的子孙,那么就可以说成“馗之八世孙”了。

至于3人之中是否有人过继给司马馗(馗的子孙),我们一一验证。首先看司马尚之,查看《晋书·列传第七-宗室·司马尚之传》得知司马尚之一直是谯王,袭的爵位是司马逊的,所以司马尚之没有过继司马馗及其子孙;其次看司马恢之,显然也未曾过继,值得留意的是司马恢之的儿子司马文深过继给了司马进的曾孙高阳王司马毅,但不是过继给司马馗的子孙,这样司马恢之是司马楚之的祖父便也排除了。最后看司马允之,查的司马允之袭的爵是其叔父司马愔的,爵位广晋伯不属于司马馗及其子孙的爵位,也排除了。

经过这样层层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排除“荆州刺史休之”是楚之从祖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楚之“从祖荆州刺史休之”的记载不是无中生有了吗?可是进行逐字逐句的斟酌,以及反思“司马宗室的族系图”绘制准确性地时候,发现了两个“司马恢之”,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楚之的“从祖荆州刺史休之”这句话并不是《魏书》作者编造的谎言,问题是司马休之不止3个兄长,还有一个假的、混淆的“兄弟”——“高密王司马恢之”——与司马休之的二哥正好同名,以至于魏收把楚之祖父高密王司马恢之当做司马休之的兄弟,之后便有了司马休之是楚之从祖的说法,即“从祖荆州刺史休之”。

到这里,楚之祖父高密王司马恢之,司马荣期父是高密王司马恢之的假设便产生了,至于说是不是,还需要第四次验证(应该是最后的验证了)。

如何验证?就要从楚之的出生时间谈起,根据《魏书》该传后文得知,楚之出生于公元390年,那么从司马馗开始到390年是否可能传到司马馗的“八世孙”呢?首先看下“司马宗室的族系图”已经得出结果,发现司马懿的子孙就有八世孙司马安和司马修之,那么理论上司马懿的二弟司马馗也可能传到了八世孙司马楚之了。

根据已知的司马宗族的人物,得知司马懿生司马师时29周岁左右,生次子司马昭时32周岁左右;司马昭生司马炎25周岁左右;司马炎生司马衷23周岁左右;司马衷生次子司马遹19岁左右;司马觐生司马睿20周左右;司马睿生司马绍22周岁左右,生第六子司马昱44周岁左右。东晋后期,司马道子生司马元显18周岁左右,而司马元显(382—402)于402年被桓玄杀时,已有6子,可见也在18周岁左右生长子,甚至早于18周岁就生了儿子。由这些数据,我们可见预见,随着司马宗族当皇帝封王而生活变得优渥奢华,诞子的年纪越来越年轻;生长子和小儿子时的年龄差也比较大。

那么来分析司马馗的子孙情况,儿子司马权、孙子司马植、曾孙司马释都是长子;玄孙司马纮、来孙司马俊、昆孙司马恢之都是次子;仍孙司马荣期未知排行(司马荣期弟司马宣期),但不是最小儿子;云孙(即八世孙)司马楚之也未知,楚之上有兄司马贞之,司马荣期于403.10逝世,楚之当时13周岁左右,故楚之可能是小儿子,作为司马馗八世孙390年出生而言,相对于其他宗族兄弟还是很早的。比如司马懿的六世孙司马元显出生时已经382年了,虽然比楚之大8岁,但是司马元显却比楚之大了整整两辈,也就是说年纪比司马元显小8岁的“小弟弟”却要叫司马元显“爷爷”;再看司马进的子孙,依据推理,司马进的六世孙司马文惠年纪应该和楚之相仿,估计楚之也要叫司马文惠“爷爷”,因为楚之是司马馗八世孙。再看司马馗的七世孙司马道赐,据《魏书》记载“文思与淮南公国璠、池阳子道赐不平,而伪亲之,引与饮宴。”比司马文惠小一辈的司马道赐竟已经能和父辈的司马文惠在一起喝酒宴请了,也从侧面反映出至公元390年前后司马馗相比其他兄弟的子孙后代多或者说司马馗一支枝繁叶茂。

根据同时期(两晋十六国时期)司马氏各宗系的男性生育年龄和诞子状况(男女的生殖功能好坏)的分析,大致的列出包括司马馗在内的九代人的出生时间,附加逝世时间:①司马馗(拟定184-?),并拟29周岁时生长子司马权→②司马权(拟算得213-275),并拟27周岁生长子司马植→③司马植(拟算得240-299),并拟22周岁生长子司马释→④司马释(拟算得262—早于327),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纮→⑤司马纮(拟算得288—342),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俊→⑥司马俊(拟算得314—?),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恢之→⑦司马恢之(拟算得340—晚于420),并拟24周岁生司马荣期→⑧司马荣期(拟算得364—403),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楚之→⑨拟算得楚之生于390年,与“司马楚之(390—464)”的事实相吻合。自此,“楚之的祖父是高密王司马恢子”的猜想得以印证。司马恢子是楚之祖父的结论也与“司马楚之传”的记述暗暗相符。

我们回过头来梳理下脉络,楚之父亲司马荣期,叔父司马宣期,属于“期”字辈;兄长司马贞之与自己与以及司马懿的八世孙司马修之同属于“之”字辈。反证之,如果司马休之的兄长司马恢之是楚之的祖父,那么楚之父亲司马荣期和司马文仲、司马文深、司马文思、司马文宝、司马文惠同一辈,但是不符合普遍呈现的“文”字辈,所以从字面上也驳斥了“司马休之的兄长司马恢之是楚之的祖父”这一假设。

综合多重分析结果,基本上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司马楚之的祖父是高密王司马恢之,而司马荣期的父亲正是长寿的高密王司马恢之(420年“宋受禅”时还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