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的颖贵妃是什么来历呢?

乾隆帝的颖贵妃是什么来历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昨天一篇文章介绍乾隆帝的颖贵妃巴林氏,说巴林氏是乾隆帝后宫中蒙古众妃之首,出身高贵,虽然蒙古各部对清王朝的作用和意义已经不及清初那样重要,但巴林氏依旧盛宠不断。

不用看完都知道,该文作者怕是和某电视剧一样,没搞清楚什么是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那么,猴格就来简单聊聊清朝的那些蒙古族后妃们,哪些属于旗内通婚,哪些属于满蒙联姻。

01,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的区别

某热播剧对剧中人物颖妃的设定是父亲为蒙古巴林王,身后有蒙古四十九部,实力雄厚,所以,颖妃在乾隆帝后宫那是底气杠杠的,颖妃巴林氏真有那么牛吗?

当然没有了,颖妃是蒙古人没错,但她父亲并不是巴林王,她不属于蒙古藩部的王公贵女,而是属于蒙古八旗中的镶红旗,是旗人(划重点),因此,她嫁给皇帝只不过是旗内通婚,而不属于满蒙联姻范畴。

可能会有人迷惑,不都属于蒙古人吗?搞那么复杂干啥子?虽然,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在民族上都——属于蒙古族,但在其他方面上都是不一样的,自然不能归成一类。

首先在身份上:蒙古八旗是清朝八旗制度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清朝的八旗分为三个主体,即满洲八旗、汉军八旗,然后就是蒙古八旗,他们统称旗人。

在清朝灭亡后,蒙古八旗后裔有的成了蒙古族,有的成了满族,还有的成了汉族(当时都是自己自愿报的嘛)。

蒙古藩部则是指以旗盟为行政制度的蒙古部落,包含了漠南蒙古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漠北蒙古四盟四部八十六旗、漠西蒙古五部二十八旗。

清廷把臣服他的蒙古部落都拆成若干个旗,之后在旗上设盟,比如前面提到的巴林部,他就分为左右两个旗,又归属昭乌达盟,这就是蒙古藩部的旗盟制度,也就是现代概念上的蒙古族的前身。

其次在管理上:蒙古八旗和满洲、汉军八旗一样,以八色作为区别,即蒙古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每旗都由都统管理,都统下有参领,参领下有佐领,有世袭的世职,也有不世袭分属公中的,职掌和满洲八旗是一样的。

旗人想出仕做官,有旗内的职官比如笔帖式、佐领、骁骑校等选择,也可以做侍卫,还可以走科举或者荫官路线,比如同治帝的岳父崇绮就是走科举考上状元,成为朝廷高官的。

蒙古藩部各旗则按地名和方位来命名,比如最知名的哲里木盟,分为科尔沁、杜尔伯特、扎赉特、郭尔罗斯四部,科尔沁部下又分左翼前、后、中、右翼前、后、中六旗,郭尔罗斯部下则分前、后二旗,杜尔伯特和扎赉特各有一旗,一共十旗。

每个旗都有世袭的旗主札萨克,爵位有汗(仅漠北外,蒙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一至四等台吉或者塔不囊。

藩部王公子弟不用考虑出仕做官的问题,因为他们生下来都有相应的爵位品级,最低也是四等台吉或者塔不囊,相当于朝廷的四品官。

其三在生活方式上:蒙古八旗的旗人和满洲、汉军八旗一样,定居在驻防城市里,改变了以前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和文化都发生满化、汉化,到清朝中晚期,很多蒙古旗人子弟连蒙古语都说不好,完全被满语和汉语取代,基本上融入满族和汉族了。

而蒙古藩部则继续之前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牧地驻牧,被满族和汉族融合比较少,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

以乾隆帝的颖妃巴林氏为例,她家祖上原来属于成吉思汗后裔巴林部属人,在清朝立国之初,巴林部和翁牛特部(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裔)有一部分被编为牛录,属于蒙古八旗的镶红旗第二参领下第七佐领,颖妃的父亲纳亲(那亲)就担任过佐领。

颖妃进宫是属于八旗秀女的身份,而不是来自藩部的满蒙联姻。那么,清朝有多少蒙古族后妃?其中哪些属于旗内通婚?哪些又属于满蒙联姻呢?

02,属于满蒙联姻的蒙古后妃们

清朝近三百年的时间,后宫一共出了27位蒙古族的后妃,这些后妃中属于满蒙联姻范畴的有21位,属于旗内通婚的则只有6位。

属于满蒙联姻范畴的21位后妃。

①清太祖弩尔哈齐(努尔哈赤)有2位:1-1,万历四十年(1612)四月,迎娶科尔沁部左翼后旗的明安贝勒之女,封为侧妃,这是首次满蒙联姻。

1-2,万历四十三年(1615)正月,迎娶科尔沁左翼前旗的孔果尔贝勒之女。

②清太宗皇太极有8位:2-1,万历四十二年(1614)六月,迎娶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莽古斯之女,即16岁的孝端文皇后哲哲,后立为中宫皇后,生育三个女儿:固伦温庄长公主、固伦端靖长公主、固伦端贞长公主。

2-2,天命十年(1625)二月,迎娶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寨桑之女,即13岁的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后立为次西宫庄妃,生育三女一子: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端献长公主、清世祖福临。

2-3,天聪初年,迎娶喀喇沁部之女,此女没有留下多少资料,也没有成为高位阶妃子。

2-4,天聪六年(1632)二月,迎娶扎鲁特部的贝勒巴雅尔图戴青之女,封东宫福晋,生育二个女儿:皇六女固伦公主、皇九女。天聪九年(1635)十月初七,以不遂皇太极心意被休弃,改嫁其舅家叶赫纳拉氏的南褚。

2-5,天聪八年(1634)闰八月,迎娶林丹汗遗孀、阿巴亥部的博迪塞楚虎尔塔不囊之女巴特玛,后立为次东宫淑妃。

2-6,天聪八年(1634)十月,迎娶科尔沁部左翼中旗的寨桑之女,即26岁的海兰珠,后立为东宫宸妃,生一子即皇八子。

2-7,天聪九年(1635)七月,迎娶林丹汗遗孀、阿巴亥部左翼的札萨克卓哩克图郡王额齐格诺颜多尔济之女娜木钟,后立为西宫大贵妃,生育一子一女:皇十一女固伦公主、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2-8,崇德五年(1640),迎娶察哈尔部的奇垒氏之女,后封庶妃,生一女即皇十四女和硕恪纯公主(建宁公主原型人物)。

③清世祖福临有6位:3-1,顺治八年(1651)正月,迎娶科尔沁部左翼中旗的卓哩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后立为皇后,顺治十年(1653)八月二十六废为静妃。

3-2,顺治八年(1651),科尔沁部左翼中旗的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的幼女进宫待年,后早亡,追封悼妃。

3-3-4,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迎娶科尔沁部左翼中旗的镇国公绰尔济的两个女儿,分别为孝惠章皇后和淑惠妃。

3-5,顺治中后期,迎娶浩奇特部的左翼札萨克多罗郡王额尔德尼博罗特之女,后追封恭靖妃。

3-6,顺治中后期,迎娶阿巴亥部的一等台吉布达希之女,后追封端顺妃。

④清圣祖玄烨有2位:4-1,康熙初年,科尔沁部左翼前旗的三等台吉阿郁锡(札萨克多罗郡王孔果尔之孙)的幼女进宫待年,康熙九年(1670)四月十二早亡,五月初九追封慧妃。

4-2,康熙十七年(1678)左右,迎娶科尔沁部左翼中旗的达尔罕亲王和塔之女,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二十八,册封宣妃,乾隆元年(1736)八月初八薨。

⑤清高宗弘历有3位:5-1,乾隆二十三年(1758)之前进宫,准噶尔噶勒杂特部的博尔济吉特氏寨桑根敦之女,十一月十七封多贵人;二十四年(1759)十一月二十一册封豫嫔,十二月十八日行册封礼;二十八年(1763)八月二十八册封豫妃,二十九年(1764)七月初四行册封礼;三十八年(1774)十二月二十薨,年45岁。

5-2,乾隆二十四年(1759)之前进宫,和硕特部的台吉乌巴什之女,即霍硕特氏,二十四年六月十九封郭常在,二十五年(1760)六月二十五日已经是郭贵人,二十六年(1761)八月二十六日急病死,九月初四追封郭嫔,二十七年(1762)五月,正式追封恂嫔。

5-3,乾隆二十四年(1759)之前进宫,拜尔噶斯氏的德穆齐赛音察克之女,二十四年六月十九封伊贵人,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册封慎嫔,二十七年(1762)五月二十一日,行册礼,二十九年(1764)六月初四薨。

从上面所列的五位皇帝迎娶的藩部后妃,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这21位来自蒙古藩部的后妃们,越往后,地位就越低,越显得无关紧要,这说明什么问题?

当然是清廷对藩部的依赖性在逐渐减少,王公们和清廷的关系趋于稳定,再不用让皇帝通过卖身,来巩固笼络藩部的王公们,当然也不用再给来自藩部的妃子们许以高位,那些王公们反而要在大皇帝面前诚惶诚恐求的娶皇家女了。

03,属于旗内通婚的蒙古后妃们

除了来自蒙古藩部、属于满蒙联姻范畴的21位后妃,清宫之中,还有来自旗内通婚的6位蒙古后妃。

①清高宗弘历有2位:1-1,愉贵妃珂里叶特氏(1714-1792),即海佳氏,系满洲旗分内的蒙古人,父亲员外郎额尔吉图。

大概在雍正五年(1727)之前,珂里叶特氏就进入高宗潜邸,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封海常在。乾隆二年(1737)五月十一封海贵人,六年(1741)二月初七,生皇五子永琪,二月十三晋封为愉嫔,十一月二十二行册封礼。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晋封为愉妃,十月十七行册礼;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薨,年79岁,六月追封愉贵妃。

1-2,颖贵妃巴林氏(1731-1800),系蒙古镶红旗人,父亲是都统兼轻车都尉纳亲。

巴林氏大概在乾隆十三年(1748)之前进宫,封那常在,十三年四月十二,在高宗大封后宫时,被封那贵人(孝贤皇后死后一个月),十六年(1751)正月初二晋封颖嫔,六月初八行册封礼;二十四年(1759)十一月二十一晋封颖妃,十二月十八行册礼;嘉庆三年(1798)四月十五,晋封颖贵妃,五年二月十九薨,年70岁。

②清宣宗旻宁有1位:2-1,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812-1855),系满洲正蓝旗人,后抬满洲正黄旗,父亲是刑部员外郎花良阿。

道光五年(1825)二月初九封静贵人,年14岁,四月初四进宫,六年(1826)四月初七晋封静嫔,十月二十三生皇二子奕纲,十二月初一行册封礼。

道光七年(1827)正月十五晋封静妃,四月二十行册礼;九年(1829)十一月初七生皇三子奕继,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生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十二年(1832)十一月二十一生皇六子恭亲王奕。

十三年(1833)八月十五晋封静贵妃,十四年(1834)十一月初三行册礼;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一尊封康慈皇贵太妃,咸丰元年(1851)三月十五行尊封礼。咸丰五年(1855)七月初一尊为康慈皇太后,七月初九崩,年44岁,后追谥为孝静成皇后。

③清穆宗载淳有2位:3-1,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54-1876),系蒙古正蓝旗人,父亲是户部尚书崇绮。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三,选秀定为皇后,九月十四册封皇后,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同治帝驾崩,十二月十九被尊封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暴崩,年22岁,后追谥为孝哲毅皇后。

3-2,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1857-1921),系蒙古正蓝旗人,父亲大学士赛尚阿,三哥崇绮,侄女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三,选秀指定为珣嫔,十月二十八行册封礼,十三年(1874)十一月十五晋升珣妃。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初一,晋封珣贵妃;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五,被尊为皇考珣皇贵妃,1913年二月初五,为庄和皇贵妃,1921年三月初七病死,年65岁,被追谥为恭肃皇贵妃。

④清逊帝溥仪有1位:4-1,鄂尔德特文绣(1909-1953),系蒙古镶黄旗人,父亲内务府主事鄂尔德特端恭。

1922年溥仪选妃时被选中,十月十二进宫,十月十三大婚;1931年七月十二离开溥仪,申请离婚,九月十三溥仪登报废文绣为庶人,1947年与刘振东结婚,1953年9月17日病逝,年45岁。

从上面所列的六位蒙古族后妃的情况看,很明显,出身八旗的她们和满洲、汉军八旗的闺秀们,没什么区别,都是按部就班的参加选秀、入宫,或有宠,或无宠的在后宫度过一生,平平淡淡索然无味。

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其实很好区分的,只看他们父辈家人的官职爵位,就一目了然的,比如说某蒙古族妃子,是什么亲王或者郡王或者台吉、塔不囊之女,那必然是来自藩部的闺女;要是说某蒙古族妃子,是什么员外郎、都统、大学士家的女孩,那必然是旗人。

别再看到一个博尔济吉特比如孝静,就觉得她来自科尔沁王公之家,看到一个巴林氏颖贵妃,就觉得她是巴林王之女(有对真正的巴林王感兴趣的吗?),认为她们背靠蒙古四十九部,多么牛气哄哄,其实她们只是旗人格格,和藩部的王公贵族势力没一毛钱关系。

写网文小说、拍架空电视剧的随便瞎编也就罢了,但要是写历史文章,还是要多看史料,不要误导他人、以讹传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