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和王翦都功高盖主,为何嬴政会放过他们呢?
伴君如伴虎,当很多人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也是他距离灭亡不久之时,但凡是皆有例外,不是他们过于聪明,而是知道做事应有何种态度。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但秦始皇身边的尉缭和王翦是其中的“特例”,这两位名家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统一天下,最终他们却选择了明哲保身,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全身而退。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主要靠战争,且多是大战争,要成功地打赢一场场战争,需杰出的战略家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蓝图,需出众的统帅能够在多国之中运筹帷幄。秦王的军事路线以“兼天下,一宇内”的军事举措为主,前者最得力于尉缭,后者最得力于王翦。
献计助秦,功成身退,
尉缭远道而来初见秦王政时,长揖不拜,秦王热情地欢迎他,他给秦王献上了自己的计谋,第一步,出资三十万金,分头收买各国贵臣,通过他们搞乱各国政治;第二步,由近而远地发动军事进攻,首先拿下最弱的韩国,得手后向赵、魏两国推进,继而大军南下扫荡楚国,再回兵消灭燕国,最终平定齐国。秦王政照单全收,按尉缭的方法来办,这些计谋都成功了。
在第一计和第二计中间,其实有一段插曲,这二策不是一次提出的,分别在两个阶段推出。在这中间,尉缭曾不告而辞过。他走后秦王政急了,让人四出寻找,当找回尉缭远之时,让他立誓不会做这等过河拆桥之事,并官加太尉,让他全面负责军事。
而到了秦国统一大业完成后,尉缭还是离开了秦国,这一次他彻底走了,走得难以找回,谁也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
其实谈起尉缭,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意识,以精通兵法著称的他,对政治同样也非常精通。历史对他的记载虽然不长,但是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他是个有傲骨的人,然而他的傲气,不是狂妄自大的傲气,也不是自以为是的傲,而是做得有风度,做得让人尊敬,做得相当有水平。
他懂得适度的傲,是和人打交道的一种资本,它有助于自己身价的提高,使对方不敢轻视自己。他也知道,和秦王政这样类型的君主订立政治契约,关键在于自己的才干能否为对方所用,只要对方真的需要他,那么带些傲态,效果会更好。
从而,他把自己放在了和对方同等的地位上。他不想做文种,学着范蠡走向了江湖。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实在太多,掌握好局势然后功成身退,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高明,然而尉缭做的非常不错。
百战百胜的猛将,主动暴露缺点
王翦是嬴政的一把利剑,对于这个将军,用百战百胜来形容王翦,一点儿不过分。在白起之后,秦的将帅中,得推他为第一。从秦昭王时代,他就被任命为大将,带兵伐赵连取三城。此后,他通力配合老上司白起,在旷日长久的长平之战中屡建功勋。秦王政上台,他受到倚重,成为军界代表。
王翦是个硬仗是高手,但不单纯地依靠武力,如有政治解决的可能,那就尽量予以政治解决。他擅于抓住机会,采取了政治分化的手段,瓦解了对方,比如说樊於期策动长安君起兵反秦王政,这支叛军就被他彻底消灭。
面对相持不下的局面,他更加重视敌我力量对比。尤其是征讨楚国的时候,他认为至少需要六十万人才能够成功。因为楚国地广人众,而且有一定的战略纵深,不是可以轻易打败的。
王翦深知名声太大的臣子没几个有好下场,他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将军,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运用了他的才智,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也保全了自己,保全得善始善终。他居官在朝,和各种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被任何人所利用,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带兵在外,多求肥田丽宅,为子孙着想。他不停地向秦王表示他的根本在秦,要大量的良田给子孙,从而来解除君主的猜忌。
王翦深刻明白,只有当自己将缺点暴露出来,才可让秦王放心,亦可让群臣放心,功高盖主的事情难有好下场,不如将自己的的缺点放大,让他人自以为抓住把柄,由此而来才可得一生平安,有确认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看不透,表现完美的人。
知进退,方是做事根本
其实不管是尉缭还是王翦,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知进退,有才能有骨气,哪怕是有傲气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审视夺度,这才是一个人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再者他们没有被一时的功利所迷惑,深知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得多少利益,不然最后身后一场空。
尉缭和王翦都是春秋时期的名家,他们让六国归秦,最终名垂史册。面对危险的君主秦王嬴政,他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前者选择隐退而后者则选择远离政治斗争,最终这两个人都保全了自己,不仅仅从凶残的秦始皇手里活下来,还建功立业,向世人展现了他们优秀的策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