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汉景帝为什么容不下功臣周亚夫?

汉景帝为什么容不下功臣周亚夫?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汉景帝时期最有名的事件,非“七国之乱”不可。这是中央与地方诸侯国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正是这次七国之乱,让中央完全改变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态势。为后世汉武帝“推恩令”的颁布,彻底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周亚夫,汉初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因非是长子,无法继承周勃的爵位,本也可作为功臣之后,无忧无虑度过一生。可老天就给了他一个发达的机会,他的哥哥周胜之因罪被判死刑,后汉文帝将周亚夫封为条侯。

这些都是因父封茵,周亚夫真正能够被皇帝赏识并重用,在于其军事才能。文帝六年,匈奴进犯,文帝巡查了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唯独周亚夫的细柳营军纪严明,深得文帝赏识,文帝回长安后封周亚夫为中尉。文帝驾崩前还将周亚夫推荐给景帝,

“关键时刻可以用之,可信”。

后来七国之乱的平定,果然证实了文帝的识人高明之处。

我们都知道,“七国之乱”能够平定,最大的功臣非大将军周亚夫莫属。按理整个汉朝都是很少清洗功臣的,作为汉景帝的力挽狂澜之臣,为何就让汉景帝容不下呢?

首先,性格耿直,太讲规矩

当年文帝巡视细柳营时,即使文帝出面也得通报才能进军营,卫兵说

“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

在那个以礼为上的时代,国家的一切都是皇帝的,小小的军营都敢把国家老大挡住。虽然皇帝大度不予追究,但也给自己留下了个把柄。

第二,得罪窦太后的心尖尖——梁王

周亚夫能够平定七国之乱,梁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阻碍并延缓了吴楚大军的进攻锋芒。当梁国无力支撑时,朝廷曾答应梁王增援请求,但周亚夫从全国战事考虑,并没有立即发兵救援。至此被梁王误以为周亚夫要置他于死地,故而记恨上周亚夫,在窦太后身边吹风自然不可避免。

第三,得罪两宫

窦太后也许是为了缓和“婆媳矛盾”,竟建议景帝加封王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侯,景帝自然是心里不太同意,因为没有先例,故而借口与周亚夫商量。周亚夫发挥了直男的特性,搬出高祖誓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给怼了回去。此事结果必然得罪两宫。

第四,得罪景帝

1)景帝时期,匈奴有五位小王投降,景帝从国家长远战略考量,想封五人为侯。周亚夫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再一次发挥直男特性,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这次景帝没有听从,仍然将五人封侯。2)汉景帝病重期间,交待太子母亲栗姬要善待他留下的皇子和后宫们,栗姬却显得非常不耐烦,还趁机打击报复往日不对付的嫔妃,并且也不认真照顾景帝。令她没想到的是景帝后来好了,景帝想到这些就非常气愤,不仅废了栗姬,还准备把太子废了。结果我们的这位周丞相再次以废太子会动摇国本为由怼了回去,令景帝是大为的不满。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很容易发现,周亚夫拒绝的都是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可见他做事都是从国家层面出发,一切按部就班地依法治国。

可即使因公得罪了掌权者,顶多也就是被撤职,不再启用罢了。怎么就会被景帝“整死”呢?

这就要说到景帝的身体和太子的年幼了。

周亚夫从丞相位置撤下后赋闲在家,有次景帝为了让太子去熟悉军营,特批周亚夫随从。当周亚夫与太子来到军营时,也许是出于对周亚夫的尊敬,士兵们非常热情,周亚夫也没有收敛自己,反而洋洋自得,对着太子像学生似得讲解军队内容。

太子随后将巡视军营发生的事告知景帝,这就引起了景帝的警惕,因为景帝身体不好,太子如果此时接位,皇位是否能够稳固?

于是景帝计划试探,就以赐宴为名召周亚夫进宫,并故意不给餐具。周亚夫随即对着身边的侍从大喊大叫,景帝听到后问:“此不足君所乎?”后把周亚夫赶出宴席,并感叹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次试探赐宴,景帝判断周亚夫不能依照君主的意思办事,给你肉吃你还想要餐具,老是遇事不满意,怎么能被新君所用并辅佐。

恰巧此时,有人举报周亚夫购买大量兵器,意欲谋反。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景帝立马派出钦差去质问周亚夫是否要造反,周亚夫答曰是陪葬,然而古代对于违制是非常忌讳的,特别是私自购买兵器,你生前不造反,难道想死后去造反吗?于是景帝命令廷尉署拿下问话。因不愿在廷尉署受辱,周亚夫到廷尉后绝食五日身亡。

周亚夫对于国家是忠诚的,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生前得罪了不少掌权者那是过程,私自购买陪葬盾甲那是诱因,根本原因是景帝为了给太子营造和平的朝堂环境。

周亚夫的直男性格,治理军队尚属可以,但放在朝堂那就是致命的,不懂得变通,为人没有城府。皇帝不怕你有能力,也不怕你没有能力,就怕你有能力,又不听话,就随时会威胁到他的皇权。老皇帝也许能容忍,但新君能否驾驭得了呢?

因此,周亚夫的死,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君权时代的必然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