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明朝巅峰军队280万清朝却有90多万 两者差距为何如此明显

对明清大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拥有280万大军,清代鼎盛时期,为何只有90多万大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明代大军的问题。在明代永乐皇帝在位时期,明代大军的总员额达到了280万左右。当然,进入明代统治的中后期,吃空额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清代大军的总兵力只有90多万人。不得不说,明清两朝在大军数量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明代大军为何数量庞大。早在明代建立的初期,明代大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20多万人。到了朱元璋在位的末期,大军总人数增加到了170多万人。在明代永乐皇帝在位时期,一方面是卫所屯田制度的崩溃,造成卫所军战斗力大大下降。另一方面是明代五次北伐草原和南征安南,到处都需要用兵。因此,明代大军的总员额开始迅速膨胀。

在明代永乐皇帝在位的末期,明代大军的总员额已经达到了280万人左右。请注意,当时的明代总人口只有6000多万人。大军数量和人口之间的比重,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当然,进入明代统治的中后期,大军的总员额数量出现了下降。与此同时,吃空额的情况愈演愈烈。到了明代万历皇帝在位时期,明代大军的总员额非常庞大,实际兵力则只有90多万人。

其实,从秦汉到明代,历代中原王朝都需要面临北方游牧政权的挑战。双方会反复拉锯,中原王朝强盛阶段,通过大规模的北伐,打击草原部落。不过,一旦中原王朝陷入内乱,北方游牧政权就会立刻南下,甚至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北方一线的防御压力很大,中原王朝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处处都需要驻扎大军精锐。

明代也不例外,明代从东北到西北,组建了著名的九边重镇,负责防御各个区域的战事。由于需要同时维持边军、卫所军两个系统,造成了明代大军的总员额,始终居高不下。当然,宋代也有类似的问题。宋代同时维持了禁军、厢军两个系统,以至于全国大军100多万,可堪大用的部队,反而并不多。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清代大军的情况。清代的前身是后金政权,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是清代崛起的重要因素。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这种耕战一体的办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清代的崛起,逐步控制了东北、蒙古各地,清代进一步细化八旗制度,出现了满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八旗军是清代大军的主要作战力量,在清代统治前期,八旗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在清代前期的一系列战事中,都能看到八旗军的身影。八旗军总计20多万人,其中,一半驻扎在京城附近和直隶省境内,负责拱卫京城,并且充当了战略预备队的任务。另外一半左右,驻扎在全国各个省份和将军辖地。各地的总督、巡抚、提督,无权调动指挥八旗军,八旗军由各地的镇守将军们负责管理。从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开始,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明显下降。

绿营军起初负责协助八旗军作战,由当年的明代投降部队改编而来,由于采用了绿色军旗,被称为绿营军。绿营军总兵力达到了64万多人,驻扎在全国各个省份,隶属于各地的督抚管理。在清代统治的中期,由于八旗军的战斗力明显下降。清代中期的一系列战事,反倒是绿营军成为了作战的主力,例如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清代统治的后期,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战斗力都已经迅速堕落。在清代嘉庆皇帝在位时期,面对规模浩大的白莲教起义,八旗军、绿营军都无奈。最终,清代基本上是依靠各地的乡勇团练武装,镇压了白莲教起义。至于八旗军、绿营军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更是象征着这两支传统武装力量的衰败,已经难堪大用。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几年时间里,太平天国逐步占领了江南半壁,与北方的清代分庭抗礼。依靠八旗军、绿营军镇压,已经成为了奢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地方团练武装,迅速崛起。由于清代的财政经费有限,由于团练武装的大规模增加,清代不得不开始压缩绿营军的编制。

在清代的同治、光绪两朝,朝廷基本上依靠各种成分复杂的大军,维持自身的统治。1895年,甲午战争的战败,意味着清代洋务运动彻底失败。1900年的庚子战争,更是意味着清代原有武装体系的崩溃。依靠原来的大军,缝缝补补,已经无法挽救清代的统治。清代的统治开始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清代又开始了著名的清末改革。

清代一方面撤销原有绿营军的员额,另一方面开始组建新军,也就是后来的南洋新军、北洋新军。其中,北洋新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截至1905年,北洋新军形成了北洋六镇的规模。到了1911年,已经达到了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成为了清代最重要的机动力量。

1912年,清代灭亡以后,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北洋新军集团演变为北洋军阀政权,开始了自身长达10多年的统治。直到1928年,北洋军阀集团才彻底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