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温体仁的历史评价如何?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温体是明朝末年的大臣,也是崇祯年间的内阁首辅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古语有云:“大奸似忠,大伪若真!”说的就是人所共知,耳熟能详的唐玄宗天宝年间“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他为相期间,总是能让大唐“开元盛世”中的一代明君李隆基恩宠倍加,深信不已,而有朝中大臣说他“外似朴野,中藏巧诈,大奸似忠”,唐玄宗却毫不以为然。

后来李林甫去世,反贼安禄山作乱,被李林甫早败坏得赢弱不堪的大唐王朝,竟像枯枝烂叶一样,让反军长驱直入,眨眼工夫就丢失了东都洛阳,转瞬之间便沦陷了西京长安,一生自诩英明神武的唐玄乎居然吓得缢死贵妃美人,仓皇逃入巴山蜀水之中躲避残酷的战乱,而把一副烂摊子全部丢给了同样手足无措的皇太子李亨。

这就是盛唐之时,因帝王刚愎自用,误用奸佞,听信谗臣,所造成的巨大灾祸,而在盛唐之后八百余年,又一个偌大的华夏大一统王朝,竟上演了比“安史之乱”更为惨烈的人间悲剧。

当时的帝王天子在后世人眼中,比起唐玄宗貌似还要“勤政爱民,英明果决”,而当时的一位辅国宰相更是被当朝天子视作“朴实无华,忠勉爱国”的典范。

可这位宰辅大人却在王朝最艰难的时刻,一心与朝中百官“斗嘴互伤”,竟激得满朝文武群起攻之,他却以高超的演技,稳坐朝堂,倍受隆恩,最终在他死后六年,王朝宗庙就被战火吞噬,江山社稷也毁于外族之手,这真是让后世之人扼腕痛心,悲愤难当!

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这位比“口蜜腹剑”李林甫“坑人”,更“坑国”的末代名相,其人姓温,名体仁,字长卿,江东乌程县人,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湖州。他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当年他也只有二十六岁,一开始被安排在翰林院做庶吉士,也称之为“观政进士”,就是在翰林院做实习生的意思。

不久之后又被授予翰林编修一职,他在朝中的官位一直累升至礼部侍郎,到崇祯皇帝即位时,才做了尚书大人,并协理詹事府事,也就是太子的大管家。在外人眼中温体仁是一个为人处事非常谨慎之人,而实际上他却阴鸷凶猛,心机深沉,史书上用“机深刺骨”四字评价,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崇祯初年,皇帝朱由检下诏会集群臣,一同来推荐内阁首辅大臣的人选,也就是选宰相了。温体仁当时已五十多岁,可在朝中的人望却很低,虽然为官已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崇祯皇帝却没有立马将宰相之位赐予他。

而在他手下做侍郎大人的周延儒,只是四十岁出头,在皇帝面前非常会说话办事,心中也一直想着做首辅,可结果即位之初英明神武的崇祯帝,同样没有想到他。

温体仁反复揣测皇帝的心意,认为皇上必定是看他平时太过活跃,因此遭到了猜忌,于是为了转移皇帝的视线,他居然强行上书,攻击比他小十岁,探花出身的礼部侍郎钱谦益,说他收受贿赂,在朝中结成朋党私营,不应当参选阁臣。

这个钱谦益和周延儒实际都是他尚书大人的侍郎,只不过崇祯帝对钱谦益额外看中,所以温体仁心中十分不平。早在崇祯帝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在位的时候,天启二年,钱谦益在浙江做科举主考官,当时他录取的一个士子名叫钱千秋,这人给钱谦益送上贿赂之后,在考场中将俚语“一朝平步上青天”七个字,分别标写在了试卷文章的每段结尾,作为“藏头诗”以便钱谦益辨认。

当时的六部给事中大人顾其仁发觉此事之后,立马上书弹劾。钱谦益得到风声,也赶紧向朝廷自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被奸人所惑。大理寺经过审讯和查验之后,将钱千秋及涉案人员判处了发配充军的处理,而钱谦益则被停发俸禄了事。

一晃六七年,到崇祯皇帝即位后,温体仁为了彻底打压钱谦益,又将这件案子提了出来,皇帝想起自己哥哥在位时,朝野大小事都是糊里糊涂一团糟,他便对当年的“钱千秋案”多了一份关注。

第二天,崇祯帝召集内阁及六部诸臣于文华殿,并命温体仁、钱谦益二人一定要同时在场。钱谦益从来没想过上司温体仁会拿出陈年往事弹劾自己,因此在朝会的时候,被温体仁说得理屈辞穷,而温体仁则盛气凌人,百般在御前诋毁谦益。

他说得言如涌泉,唾沫横行,滔滔不绝,甚至对皇帝说道:“臣本不是御史言官,本职不应该专门在朝堂上纠弹官员,且谦益和臣又同在礼部,本该避嫌不言,然而选任宰相这样重大的国家事务,关系到宗庙社稷的安危,臣又不得不说,谦益结党受贿,整个朝堂竟无一人敢言,臣不忍陛下被所有人蒙蔽而孤立,因此不得不言也!”

崇祯帝一直以来都对廷臣培植朋党深感忧虑,如今听到温体仁所言,心中大为赞赏,可内阁几个辅臣却全都说钱谦益没毛病,吏部都给事中章允儒更是与温体仁争得面红耳赤,为谦益辩白,并且说道:“现在皇上要选宰相,温体仁恰好热衷于此事,如今愿望落空,心有怨恨,才出此言,如果谦益真的有不法行径,体仁又何必等到今日来说呢?”

温体仁答道:“此前谦益不过担任闲散官职,如今朝廷要选百官之首,这是非常慎重之事,如果不纠弹,而像你章允儒一样维护他,那就真成了朋党了!”这话说得章允儒哑口无言,崇祯帝也天威震怒,立马命礼部将当年钱千秋的试卷呈上来,由他亲自阅览,果然看见了“一朝平步上青天”七个大字,于是当众痛骂钱谦益,谦益吓得伏地认罪。

崇祯帝又指着温体仁道:“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群臣所误!”说完,立马将章允儒打入天牢,并将满朝大臣统统谩骂了一遍。当时朝堂大臣没有一人站在温体仁一边,只有周延儒一人说道:“当朝推举宰相,可真正能做决定的,其实只有一二人而已,大多人数哪里敢说话,就算说出了实话,也会成为取祸之言!且钱千秋之事,在天启初年就已经做成了铁案,谁也没想到皇上如此英明,会再度深究此事啊!”崇祯帝听了之后,觉得周延儒还算是个诚实之人,而温体仁也认为延儒和一味反对他的百官还是有差别的。

皇帝于是当即罢免了钱谦益官职,并命有司议定其罪。章允儒等官员也被论为“谦益朋党”,受到了降职贬谪等严厉处分。

没过多久,御史毛九华又上书弹劾温体仁在居家时,以低价强买商人的名贵木材,商人气不过向官府告发他,温体仁则贿赂当时权阉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才得以将这件事摆平。后来他又在杭州参与了建造魏忠贤生祠的活动,并给魏阉作诗颂德。

崇祯帝闻奏之后,立即命浙江巡抚核实清楚,到第二年春天,御史任赞化又弹劾温体仁迎娶娼妓,并收受贿赂,又有夺人产业等不法之事,崇祯帝认为任赞化的状告之言越发离谱,便将他贬降一级,外调为官去了。

而温体仁见朝中还有这么多人对他有意见,就上书乞求辞官,说道:“由于钱谦益事件,排斥和打击臣的官员百出不穷,而无一人袒护臣一下,臣之在朝中孤立可见!”

崇祯帝于是再次召集内阁九卿当面对质,温体仁与毛九华、任赞化等人争辩了许久,体仁一口咬定毛、任二人必定是钱谦益的死党,崇祯帝也深以为然。后来他又单独在内殿召见大学士韩爌,诉说朝中诸臣不忧国事,一味挟私相攻,他很想用极为严厉的重典来整饬吏治。

温体仁则再一次强烈要求辞官,以此来要挟皇帝为他做主,崇祯帝果然被他“套路”,亲自下诏安抚他的情绪。后来又有给事中祖重晔、南京给事中钱允鲸、南京御史沈希诏先后上书说温体仁一心想做宰相,反对他的人都会被他扣上朋党的帽子,可崇祯帝却不再听信。

不久之后钱千秋被下狱,而大理寺称钱谦益在案发前已经向法司自首,不应该再论罪。皇帝则诏令大理寺再深查。温体仁于是又上书说大理寺所呈的狱中供词,其实都是钱谦益的手笔,崇祯见谦益朋党势力如此庞大,勃然震怒。

而刑部尚书乔允升、左都御史曹于汴、大理寺卿康新民、太仆寺卿蒋允仪、顺天府丞魏光绪、给事中陶崇道,御史吴吴甡、樊尚璟、刘廷佐纷纷上书道:“臣等分别查办钱千秋一案,天下观看听闻者达数千人,案情非一手一口所都遮掩,温体仁只是顾着欺罔皇上,一味求胜为相!”

温体仁见三司一齐上书斥责他一人,于是不敢再深究钱千秋之事,只说曹于汴等人为护朋党,肆意攻击他。最后皇帝判钱谦益杖刑,念他年纪大,可以金赎罪。而毛九华所告温体仁作媚诗歌颂魏忠贤,最终却没有确凿的证据。温体仁以一己私怨力拒群臣非议,反复交锋却没有一丝退却,反倒让崇祯帝误以为他是真正的忠直孤臣,他在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没过多久,周延儒因为帮温体仁说过话,率先进入内阁,做了次辅大臣,而到第二年六月,温体仁被正式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也就是明朝时期的“无冕之相”,内阁首辅大臣了。

温体仁得到周延儒的鼎立辅助,势力愈加庞大,又过了一年,吏部尚书王永光辞去,温体仁立马起用自己老乡闵洪学替代其位,这个闵洪学在朝中只要遇到异己者,他就立马命所部议处,最后无一不被罢免,而温体仁对他则是百般护短。

他又起用御史史褷、高捷及侍郎唐世济、副都御史张捷等人为心腹,全力维护自己的相位,对于周延儒,他认为其人城府心机不亚于自己,便没有当作亲信,而是百般猜忌,生怕他会居于己上。

后来崇祯帝枉杀袁崇焕督师,而袁督师的举荐人阁臣钱龙锡也被论罪当死。皇帝命温体仁、周延儒、王永光三人审理此事,他们准备兴起大狱,牵扯出许多人来,后来因兵部尚书梁廷栋服毒身亡,才中止了株连。

而钱龙锡侥幸免死出狱,周延儒当他的面说道:“皇上震怒,是我拼了命地为你求情,才得免死罪啊!”温体仁却说:“皇上从来也没有对你的事情发过多大火,所以你被释放是情理中的事情!”这等于是直接打周延儒的脸了。

而后,宫中太监王坤、给事中陈赞化先后弹劾周延儒,温体仁暗中也拼命拱火,最后延儒被罢免。起初与周延儒同时入阁为相的何如宠,第二年,在阁臣钱象坤请辞后没多久,也罢相而去,其实这都是温体仁的手笔。

等到周延儒也被罢黜,朝中百官都非常厌恶温体仁当国,纷纷劝皇帝再次召何如宠入阁,如宠却屡屡推辞,给事中黄绍杰则对皇帝说道:“自古君子与小人势不两立,何如宠这样的忠直之臣瞻顾不敢前,就是因为有温体仁这样的奸相当朝啊!”

崇祯帝却发怒,贬谪黄绍杰出京,何如宠最终还是不敢入朝,最后温体仁身居首辅,独霸内阁。崇祯帝对他也越来越宠信,而他却愈发专横逞强,朝中反对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与他所结之怨也越来越深。

温体仁想要举荐的官员,他必定暗中派人向皇帝提出申请,然后他再假装为朝廷举贤。他想要排挤构陷之人,则表面故作宽容,却暗中谋害,致使对方被激怒向他挑衅,然后他又装作无辜,不得已罢黜其人。崇祯帝因此也都被他所蒙蔽,事事都听从他的安排,没有看出一点端倪。

姚希孟当时是东宫的讲学,他认为自己的才学有望晋升为太子詹事,也就是东宫总管,可温体仁却讨厌姚希孟老是拿太子侍读的身份,来逼迫自己给他提名晋升,于是给他罗织了一个在外寻衅生事的罪名,连官位都给剥夺了,并一度发配到陪都南京去做闲散官员去了。

而礼部侍郎罗喻义曾经与钱谦益等人,一同被提名为宰相阁臣候选人,在朝中很有威望。当时给皇帝讲解圣贤经典之中有一句“左右未得人”,温体仁认为不要讲这一句,免得有影射当下之嫌,可罗喻义过于耿直,坚决不肯删除这句。

温体仁于是自行上书弹劾道:“每天给陛下讲经义,然而陛下日理万机,经义本该言简意赅,可喻义驳斥臣,不肯从简,这是臣没有做好臣子的表率!”崇祯帝则命吏部议处,温体仁亲信闵洪学等人则上书道:“陛下圣明天赐,为何要听罗喻义啰嗦透顶的讲义!”于是罗喻义被罢官。

当时魏忠贤的余党还日夜盼望温体仁会为他们翻案,于是发狂一样攻击东林党清流。恰好这时吏部尚书、左都御史都空缺了出来,温体仁则暗中派侍郎张捷向皇帝上书,提到魏阉党徒吕纯如的案子,是否可以改判。当时引得天下哗然,崇祯帝也非常厌烦。张捷被皇上骂得沮丧不已,温体仁这才不敢再多说一句话,于是又举荐谢升、唐世济来处理此案。

不久唐世济也因为举荐过魏忠贤的党徒霍维华而获罪罢官,其实举荐霍维华也是温体仁主使的。从此之后,温体仁再不敢为魏阉余党说话,而对不顺从自己的人也越来越残暴。

后来文震孟凭着给皇帝解讲《春秋》,深得帝心,于是被任命入阁。温体仁没办法阻挠皇帝的安排,于是又派他的亲信张至发从中作梗,每日窥伺文震孟的短处,并让给事中许誉卿上书弹劾,最终将震孟逐出了内阁。

再后来,陕西李自成、四川张献忠造反,朝廷议设五省总督,指挥征剿反军。兵部侍郎彭汝楠、汪庆百本应当赴任,却害怕李自成、张献忠不敢前往,温体仁为了收买人心,居然包庇二人,使二人免于问责。

不久之后,闯王大军兵临明朝皇帝祖地凤阳,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等人商议,命江淮一带的兵马转移他镇,暂避闯军锋芒,可温体仁却不同意。没过几天,闯军大举进犯,由于遇到江淮明军的顽强抵抗,在攻破凤阳之后,闯军居然将皇陵焚毁,以泄愤恨。

给事中许誉卿上书言道:“温体仁一向纳贿庇私,他在中都凤阳也置有产业,所以才命江淮的军队死守在那,以致皇陵被毁,这是他拿皇陵孤注一掷啊!如今天子祖庙受到震动,温体仁误国太深了!”温体仁素来忌惮许誉卿,因此也越来越疏远和怨恨。

这时恰好谢升为了求取官缺,上书弹劾许誉卿,温体仁立马抓住机会,以朝廷名义拟旨准备将许誉卿降职外调,以除心腹大患。崇祯帝果然听从温体仁的建议,要削夺许誉卿的功名,这时文震孟以德报怨,拼命劝阻,大学士何吾驺也为誉卿说话。

温体仁则直接上书参奏文震孟,说言官被罢斥,自古以来是至荣之事,而朝廷如果不行使赏罚,任由官员们悖逆天理,蔑视王法,哪还要朝廷有什么用?崇祯帝认为温体仁说得很对,御史言官被罢官纯属正常,如果朝廷连这点权力都没有,威信何在?于是文震孟和何吾驺也一并被逐出朝廷。

可温体仁还觉得不能释怀,又牵扯出文震孟在朝为官的亲友许多人,震孟好友郑鄤甚至因为扶乩请神被判残酷的磔刑。温体仁为相四年,他也心知与朝野的官员士子们颇多恩怨,渐渐也不敢恣意妄为,而表现出清廉和谨慎来巩固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任何人送礼也都不得入门。

当时李闯王的大军逼近京师,侵扰中原,而东北满洲八旗兵也经常造成边关紧张,以致整个天下民不聊生,而温体仁却从未对济世救民有一丝策略,唯一所做之事就是与朝中正直官员为仇。

礼部侍郎陈子壮曾当面指责温体仁,不久也被体仁以妄议宗王藩镇之罪,下狱论处,并削夺了功名。而温体仁所引荐的官员全都是碌碌无为的庸才,只能替他充当百官中的应声虫,他也借着这些庸才,在皇帝面前凸显自己的才干,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崇祯帝每次向他询问兵马粮饷之事,他就推辞道:“臣只是一介文臣,皇上没有嫌弃我的愚蠢,将我强行提拔到宰相之位,如今反贼日益猖獗,臣万死不能以报天恩,只是臣实在无知无能,只能做到替陛下拟写圣谕,关于兵家之事,圣明的天子自有裁决!”崇祯帝因此还认为他老实。

后来有人说他极会窥探皇帝的心意,温体仁则说道:“我替皇上拟旨,确实经常要好好斟酌一番,只是许多时候都未能明了圣意,而后经皇上御笔亲批,我才恍然大悟,自认才学见识不及圣明天子万分之一,像这样我又怎能窥探到天子之意呢?”崇祯听闻之后,很是受用,认为温体仁忠实纯朴,也就愈加亲信。

温体仁居相位达四年之久,官至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又进阶左柱国,所受恩宠优渥无比。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迎合皇帝的心意。后来国家对外要抵挡满洲兵,对内要防御民变,征剿闯军,崇祯帝对粮饷极为忧虑,可温体仁只会号召百官捐出俸禄和马匹帮助修葺京师城墙而已。而平时他做的很多密事,崇祯帝都不知道,他只是临时让皇帝批阅“可”字便了。

温体仁怕将来会有很多仇家找他算账,于是就将之前所有文字证据全都放置在“密勿之地”,除了内阁几个亲信都不知道在哪,这些文书也没有备份到内阁官府,朝廷百官基本无人知晓,他便想就此毁灭自己曾经坑害忠良的证据。

他当国日久,弹劾他的奏章多不胜数,就连唐王朱聿键、国戚抚宁侯朱国弼都对其进行过上书弹劾,有朝臣甚至躺进棺材当中,给他总结了六奸十二罪,条条属实。可崇祯帝愈加觉得温体仁不结朋党,是个忠诚无比的孤臣,并且替他斥责那些状告他的人,以此来抚慰其心,有时候崇祯甚至发怒,杖杀进言告发者。

后来有个官员张汉儒告发钱谦益退休后在乡间行不法之事,温体仁得闻老仇家又被人攻击,高兴得跳了起来,立马拟旨要逮捕钱谦益下狱严审。钱谦益吓得赶紧向宫中司礼太监曹化淳求救。

张汉儒得知之后,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温体仁,体仁立马密奏太监曹化淳勾结钱谦益干政,可曹化淳毕竟是崇祯帝在信王府时的潜邸亲信,并没有立马被治罪,皇帝而是将温体仁的密奏拿给曹化淳自己观看,曹化淳吓得跪在地上,自请前往天牢受罚,又把张汉儒、温体仁等人平日的奸谋之状全都吐了出来。

崇祯帝这才明白温体仁原来也有自己的党徒势力,因此气得骂天骂地,这时恰好朱国弼又上书弹劾体仁,崇祯帝发怒,立马传旨将张汉儒上枷处死,吓得温体仁赶紧上书说自己病重请辞,而想要皇帝对他宣慰挽留,没想到崇祯帝竟传旨由他罢官归乡。

圣旨传达的时候,温体仁正好在吃午饭,听到圣旨到,吓得筷子都掉到了地上。只过了一年,到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温体仁就在惊惧之中病死了,崇祯帝却对他颇为惋惜,还追赠他为太傅,赐谥号“文忠”,以此来掩饰自己任贤不明,用人失当,长期宠信奸佞误国之过。

温体仁去世后六年,崇祯帝朱由检也在他“死不悔改”的独断专行中,最终登上紫禁城神武门后的景山,望着烽烟四起、濒临崩塌的大明江山,大叫一声“诸臣误我!”便自缢于老歪脖子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