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官制,权力最大的是哪个?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官制,虽然确立于隋朝,但是早在汉朝和三国就已经出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省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直到隋朝确定三省六部制。那么,这三者中,到底哪个权力最大?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古代,皇帝是最高的决策者,但是每逢朝堂大事,皇帝不可能一人决定,他会咨询智囊团队,这些能影响皇帝决定的人,便是宰相。从秦朝到清朝,有宰相之权的官职各有不同,有的位居一品,有的甚至低至七品,只要皇帝允许他进入决策圈,他就能呼风唤雨。要比较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哪个权力大,就要看哪个机构出的宰相多。
秦汉初期,影响皇帝决策的官员是丞相,为了节制丞相之权,便有了三公,三公都是宰相,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影响国策。东汉初期,刘秀觉得三公权力不好控制,于是将权力转到皇帝可以控制的尚书省,三公被架空。从此,“录尚书事”成为权臣最牛的一个标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担任过此职。
东汉之后,尚书省开始走下坡路,为什么?因为皇帝将更多的人引进了决策圈。表面上是为了集思广益,实际上是进一步分割相权。哪些人能进入决策圈?自然是皇帝身边的人,比如侍中、散骑、中常侍、黄门侍郎等,于是门下省崛起了。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原来只是给皇帝拎包拿衣服的下人,甚至还可能端过尿壶,结果一跃成为宰相。
中书省的崛起是从曹魏开始的,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一步步把中书省推上了巅峰。在曹叡时期,中书省两个长官刘放、孙资权势滔天,比如曹叡临死前安排的五大辅政大权,被他俩折腾成两个,一人是曹爽,一人是司马懿。西晋时期,虽然尚书省依旧在,尚书令的级别也比侍中、中书监高,但是没有什么用,一直被两省欺压。
那么,中书省和门下省哪个权力大?从字面上来说,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查封驳,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比如散骑常侍这个职位,一般都把它归于门下省,但是魏晋时期,它又自成一派,身具中书和门下的职能。再比如初唐时,门下省是第一部门,宰相都去那里开会,唐中宗继位后,裴炎是中书令,宰相们又都到中书省开会。由此可见,门下中书两省实力很难一比高下。
从唐朝开始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决策圈进一步扩大,即使不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只要皇帝看好你,给你通行证,你就一跃成为宰相。比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等等,都是通行证的称呼。也正因为如此,中书令和侍中的称号慢慢消失,而尚书省虽然沦落成执行部门,名称反而一直没变,六部尚书更被百姓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