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坚持北伐?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收复南蛮各族,储备足够的兵甲物资后,便开始准备北伐中原。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蜀军有五次北伐,可是没有一次能成功,反而大耗人力物力。如果把这些资源投放到内政上,等到蜀国实力更强大一些再出击,结果是否会更好?其实,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1.减缓北方恢复速度
据《晋书》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万人,魏国有443万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万人。当然,以上只是三国郡县编户的数据,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世家门阀的佃户、部曲等没有统计,这些不是重点。只是为了说明,北方人口多远南方,而且这时在三国末期,经过北人南逃之后的数据。如果是在三国初期,北方人口更是远大于南方,毕竟那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
经过东汉末年的中原混战,许多北人南逃,这让益州、荆州、扬州纷纷得益。江东的张昭,就是从北方来的;刘璋是外来人,之所以能坐稳益州,靠的就是荆州流民组建的东州兵。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中原一旦恢复起来,吞并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魔兽争霸,蜀国有1个矿,吴国有2个矿,可是魏国有5个矿,魏国一旦暴兵,蜀国就完蛋了,所以用北伐减缓北方的经济恢复速度,是很有必要的。
2.消耗北方国力
在《三国志》上可以看到,蜀军每一次北上,总能引起中原的动乱。诸葛亮仅仅凭着一州之地,带着数万人马北伐,为什么就造成中原慌乱?其实,这与魏国的兵制有很大关系。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经常发生士兵逃跑的现象,曹操想出了一个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有仗打就出去,没仗打就在家种田,这便是屯兵制。
老婆和孩子都留在屯所里,一旦丈夫在战场上战死,老婆就会改嫁给其他士兵。这种屯兵制不仅让曹操有了稳定的兵源,也让魏国的人口逐渐稳定,可是有一个大缺陷,那就是出兵的成本非常高。比如汉中之战,曹操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调到汉中,这自然引起士兵的不满。虽然诸葛亮北伐的道路不好走,但是魏国调兵也要很大的成本,这无疑消耗了魏国国力。
3.压制内部矛盾
蜀国内部原本有三大势力,随着刘备、关羽、张飞的去世,只剩下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以李严为首的益州系。刘备之所以征讨东吴,为关羽报仇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平衡内部矛盾。在刘备的设想中,用荆州人来管理益州,用益州人来管理荆州,这个结果对两个势力都有利,可是东征失败了,蜀国只剩下益州一块地方。
对于益州本地势力来说,刘璋和刘备都是一样,与其供奉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魏国一个州来得划算。这也是邓艾兵力成都时,刘禅在兵多粮足的情况下选择投降的主因之一。诸葛亮的北伐,是用外部矛盾来转移内部矛盾,达到压制益州势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因为蜀国人才匮乏,通过北伐可以锻炼和培养人才。
还有一点原因,只要诸葛亮在西边战线闹的动静越大,孙权在东边动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待吴国和魏国真正大战时,蜀国才有一线机会争霸天下。所以,诸葛亮北伐是以稳妥为主,这也是每次北伐规模并不大的根本原因。其实,这五次北伐,并没有伤害国力,入股不算诸葛亮去世,最大的损失就是丢失街亭,其他三战都是局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