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之前那些古人用哪些办法来抵御寒冷?

纵观古人的御寒之物发展史,显然与文明程度的发展是同步的,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凛冬已至,又到了冻手冻脚的季节了。在如今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里,面对着寒冷的冬季,我们能够开着暖气、空调、小太阳来取暖以及穿着各种样式的羽绒服、棉袄等等来抵御寒流的侵袭。

晚上睡觉的时候,除了开着暖气或者空调之外,还能够盖着十斤八斤重的棉被来保证人体的温度。由于棉花是在北宋时期才出现的。

那么,在北宋之前的年代里,没有棉被抵御寒冷,那个时候的人们有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御寒呢?

下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名字上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好听,却是十分的管用。

第一个方法:在被套里面填充动物的羽毛来御寒

中国古时候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发达,每次宰杀鸡鸭鹅之后,都会产生大量的羽毛。这些羽毛在夏天里面被晒得干干的,然后填充在枕头、被套里面,十分地暖和。

这种取暖方式在中国持续了好几千年,自从驯服鸡鸭鹅之后就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来抵御寒冷,也是那个时代最为方便的方式。

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方式经过改良之后,还在被我们所利用,如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羽绒服,羽绒被,就是这里面演变而来的。

除了鸡鸭鹅的羽毛之外,还有一些动物的毛皮在处理之后也被用来御寒,如家养的牛羊兔,野生的老虎狮子黑熊等等,人们在将其杀死之后,都会进行剥皮拔毛,然后制作成各种暖和的御寒用具。

第二个方法:在被套里面填充麦草、芦花等来御寒

作为一个农业国,古时候的绝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生产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大家辛辛苦苦一整年,除了能够得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口粮之外,还会得到一些诸如麦草这类的东西。

将其晒干之后,不仅可以用来当作燃料,还能够将其碾碎,填充进枕头或者被套里面,取暖的效果虽然赶不上动物的羽毛,但是也比硬抗要好得多。

除了农业生产的附属产物,还有一些植物上的花朵叶片也是很好的填充物,比如我们常常提到的柳絮,就是一种很好的填充物。

第三个方法:伐木烧炭来御寒

伐木烧炭这个方法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文明社会,都一直存在着。

很多文学作品都与之相关。特别是白居易的一首《卖炭翁》更是道尽了那个时代穷人的无尽心酸:“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除了白居易之外,像曹雪芹这样的距离如今不过两百年的文学大家在《红楼梦》里面也有相关的描述。

在北方,最寒冷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蜷缩在炕上取暖,这种土炕的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在明代末年。《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覆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第四个方法:利用丝绸、各种布料来御寒

中国是文明古国,衣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随着麻布的出现,人类的文明向前前进了一大步。在黄帝之后,养蚕业开始兴起,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丝织品开始大量地出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蚕妇》的古诗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在中国的古代,正是因为各种丝织品的出现,让西方的阿拉伯人和欧洲人趋之若鹜,才有了丝绸之路的出现,并且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丝绸成为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硬通货。

丝绸除了能够制作各种华丽的衣服之外,御寒的效果也是杠杠的。

除了丝绸之外,还有麻布等等各种原料制作而成的布料,这些布料也被用来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