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噶尔丹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噶尔丹是个怎样的人?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噶尔丹是怎样的人?正是他,差一点就让康熙做了亡国之君。
提到康熙皇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是清朝历史上颇有功绩的一位帝王,在位61年里,先后平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为清朝的稳定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曾经有一个劲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让他寝不安席,甚至一度被这个劲敌逼的几乎当了亡国之君,而为了将其消灭,康熙皇帝不得不前后三次御驾亲征。
这个劲敌就是大名鼎鼎的噶尔丹,一个让康熙皇帝“魂牵梦绕”的男人。
出生即自带光环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个儿子出生,即噶尔丹,原本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不久后,准噶尔部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这几个客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前来准噶尔部的,是藏区黄教的几个上层人物,他们前来的目的,是为了向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传达,他的第六个儿子噶尔丹,是藏区温萨活佛的第八世化身。
根据黄教人的说法,温萨活佛的第七世为胡图克图活佛,在胡图克图圆寂前,曾遇到过巴图尔珲台吉的妻子,也就是噶尔丹的生母雅穆阿嘎,在雅穆阿嘎的请求下,活佛答应在他圆寂后,投胎至雅穆阿嘎的腹中,因此,雅穆阿嘎所生的噶尔丹,就是温萨活佛的八世化身。
这个身份,无疑让年幼的噶尔丹成为了众人的焦点,而身份的转变,也让他与藏传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至此,噶尔丹便以活佛转世的身份,开始面对不一样的人生。
既然是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学习佛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在噶尔丹十一岁那年,他在家人的护送下,来到了拉萨,跟随当时的喇嘛演习佛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噶尔丹表现极为出色,不少深奥的佛理基本上是一点就通,因此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赞誉。
而在佛法的熏陶下,噶尔丹也表现出了与寻常人不一样的气度与志向,当时他的父亲巴图尔珲台吉曾有意将他立为继承人,毕竟他身上的活佛身份是一个大光环,但噶尔丹却对此表现的十分淡然,并且对此还坚决推辞,表示在他上面还有哥哥,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立为继承人的。
而在数年的精心研读之下,到了公元1666年,也就是噶尔丹22岁的时候,他已经是具有渊博佛学知识的一名僧人,而在当年,他回到家乡准噶尔部时,他一跃成为当时准噶尔部所在的卫拉特地区,宗教地位高的活佛。
身份地位崇高,学识渊博,并且待人处事温和有礼,这一切都让噶尔丹的地位迅速地蹿升,而他的影响力,也日渐庞大。
同样是这一年,康熙皇帝在干什么呢?正当噶尔丹在树立自己的形象,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时,康熙还是一个仅仅登基五年,并且还在为如何扳倒鳌拜而头疼的少年皇帝。
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可能康熙皇帝一生都不会与噶尔丹打交道,而噶尔丹也会在不断传播佛法中,成为藏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活佛,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在康熙九年,一个人意外的死去,改变了事情整体的走向。
意外死去的这个人,是噶尔丹的哥哥僧格,他在父亲巴图尔珲台死后,继承了准噶尔部首领的位置,但不久后,遭到了反对他的车臣暗杀,由此意外身亡。
僧格洪台吉的身亡,让准噶尔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当时的准噶尔还在藏区传播佛法,关键时刻,在准噶尔的母亲雅穆阿噶力劝之下,准噶尔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回到家乡继承首领的位置,来主持大局。
从传播佛法的活佛,到一个部落的首领,身份的转变,让准噶尔在心态上也有所变化,如果说之前是慈悲为怀,与世无争,而如今却是要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壮大,不得不奋力抗争了。
自此之后,噶尔丹踏上了东征西讨的道路,而随着被他征服的部落越来越多,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小小的部落首领,他的目光,瞄向了大清朝。
公然要求康熙分疆裂土
当然,在野心膨胀之前,噶尔丹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俗话说攘外先需安内,在噶尔丹掌管部落之后,首先就是向谋害他哥哥的车臣发动了进攻。
康熙九年年末,噶尔丹亲率数千精兵攻打车臣,而车臣这边也派出了万余名骑兵迎战,在这一战中,噶尔丹发挥出了优秀的军事天赋,虽说兵力少于车臣,但利用计谋加上悍不畏死的表率,最终带领部众将车臣击败,车臣本人也在混战中中箭身亡。
“独当先,越马挺枪,最深入,斩杀百十骑,溃其军”---噶尔丹击败车臣一战
消灭了车臣,噶尔丹对部落的掌控几乎是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在康熙十年,他迎娶了哥哥僧格的遗孀阿努可敦后,开始对准噶尔部展开全面的治理。
据史料记载,在噶尔丹治理期间,他
“招徕归附,礼谋臣,相土宜,课耕牧,修明法令,信赏罚”,通过这一系列方针和策略,让准噶尔部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他本人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从古至今,人们都习惯跟随强者,蒙古草原上也不例外,在准噶尔部日渐如日中天的时候,周边的大小部落纷纷前来投靠,比如当时的杜尔伯特达赖台什之孙阿勒达尔台什就率部投奔了噶尔丹,这些部落或归顺,或依附,总之就是围绕在了准噶尔周围。
如此一来,准噶尔从最初的一个单独的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藩属众多,并人口庞大的综合性部落,之后,又经过了数年的扩张之后,在公元1677年,也就是康熙十六年,噶尔丹统一了整个卫拉特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卫拉特盟主。
这样的功绩,是噶尔丹的父兄一生都没有达成的,而今噶尔丹却做到了,之所以噶尔丹能在数年内快速崛起,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拥有活佛转世这个身份,利用这个身份带来的影响力,噶尔丹在不少战役中几乎都是无往不利。
而在建立了这些功绩之后,今非昔比的噶尔丹,就向康熙皇帝递交了申请书,申请加封自己为大汗。
对于噶尔丹的申请,康熙皇帝经过斟酌之后,选择了拒绝,理由是噶尔丹并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因此,按照蒙古的传统,他是不可能获得大汗称号的,虽说在此之前,藏区的五世达赖喇嘛曾授予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称号,但康熙皇帝不认,因此也就相当于作废。
清廷的拒绝,自然令噶尔丹极为恼火,但当时他并未马上与康熙翻脸,而是继续积蓄和扩张自己的实力,先后又降服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并击破哈萨克部落,直至称霸整个中亚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噶尔丹这个人是一个相当有心机的人,他能不被冲动所左右,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低下头,但在他实力积蓄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他还是向清廷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噶尔丹最终于清廷决裂,其实这背后也少不了沙俄的“功劳”,当时的沙俄,在看到噶尔丹势大之后,先后多次派遣使者与其接触,而噶尔丹对此也十分欢迎,双方可以说是暗通款曲。
在沙俄的怂恿下,噶尔丹开始打起了距离他不远的蒙古喀尔喀部的主意,趁着喀尔喀部内乱的机会,大肆侵占其疆域和领土,对此,喀尔喀部在上报清廷后,康熙皇帝多次遣派使者,严厉指责噶尔丹的这种行为。
不过,对于康熙皇帝的指责,噶尔丹不仅没往心里去,反而大言不惭地让使者捎信给康熙,说愿意与康熙共同分治天下。
“圣上君南,我掌北方”---噶尔丹
面对噶尔丹的嚣张气焰,康熙皇帝自然是极为震怒,但在最开始,康熙并没有马上教训他,这其中不是他不想,而是当时清朝内部还有不少问题尚且得到彻底的解决,比如平三藩的后遗症等,一切的一切都让康熙颇有些投鼠忌器。
但在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接连占据了几乎整个喀尔喀部后,康熙皇帝慌了,当时的噶尔丹大军,距离京城仅仅只有几百里,如果他再不有所行动,估计很快就会被逼的步了崇祯帝朱由检的后尘了。
康熙三次亲征
康熙的亲征,一是自保,二则是无奈。
从清朝建立的时候开始,如何对待蒙古部落,以及怎么和他们相处,都是清朝统治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毕竟清朝能够建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满蒙联姻,利用蒙古的势力,达到了满人的目的。
而联姻的另一层作用,就是能够分化、拉拢蒙古各部,靠着这个手段,清朝的统治者将蒙古的各个部落变成了自己盟友,如此一来,原本让历代汉民族头疼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因此清朝也会放心的进行中原的统治,其后院也不会时不时的起火。
但噶尔丹所做的统一卫拉特蒙古,却恰恰将在挑战满清的立国之本,如果任由噶尔丹发展壮大下去,那么届时就会出现所有的蒙古部落全部听从他的指挥,到那个时候,清朝的存亡,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说,康熙不得不打,也必须得打,如果不打,那么大清就有可能亡国。
而在噶尔丹逐渐势大的过程中,康熙不是没有发现,但是他始终没有出手,这其中也是相当无奈,在康熙登基后,前前后后几乎是没有消停过,平三藩以及收复台湾等战事,让他无法抽身,也无暇顾及,等他终于腾出手来的时候,噶尔丹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前文也讲到,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噶尔丹占据了喀尔喀部,当时他曾打到如今的内蒙古乌兰布通一带,如果从地图上看的话,这里与京城的直线距离,也就是两三百公里。
也就是说,噶尔丹的大刀,几乎已经驾到了康熙的脖子上,在这种情况下,是必须要打的。
因此,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为了报不久前乌尔会河之战惨败的仇,决意御驾亲征,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这一战,双方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清朝这边,佟国维的哥哥,重臣佟国纲战死,而噶尔丹那边,同样也损失不少,由于是异地作战,在最后阶段,噶尔丹的粮草和弹药几乎都告罄,士兵也减员的厉害。
不过,噶尔丹在此战最后还是耍了清军一下,当时由于资源几乎用完,为了生存,噶尔丹假意向清廷投诚,而康熙的兄长福全不知是计,因此上当,这就给了已经弹尽粮绝的噶尔丹逃生的机会,最终,噶尔丹率千余兵卒成功逃往漠北。
这一次失败,并没有让噶尔丹失去自信,在漠北休养生息后,得益于自身的影响力,噶尔丹迅速再次发展壮大起来,同时背后也一直与沙俄勾连不断,到了康熙三十四年的时候,实力大增的噶尔丹,多次对外扬言,要借助沙俄的鸟枪兵,大举侵犯漠南。
看到噶尔丹如此“调皮”,康熙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理,毕竟噶尔丹始终是清朝的一个心腹大患,因此,在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皇帝再次御驾亲征。
这一次,主要战场是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一带,清军此次大显神威,将噶尔丹再次击败,清军斩敌首2000余级,生擒百余人,噶尔丹的妻子也在这一战中身亡,到了最后,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走。
康熙第二次亲征的胜利,除了计谋得当,且将士拼命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沙俄的态度,在开战之前,康熙皇帝特意遣派使者至沙俄,十分明确的要求沙俄不要参与大清与噶尔丹的战争,而沙俄当面,在审时度势后,最终没有进行插手。
沙俄不仅没有插手,在战后还上演了一幕什么叫做翻脸不认人,在噶尔丹兵败逃亡后,曾经有意投奔沙俄,但沙俄表示拒绝接纳,最终噶尔丹只得是四处流窜。
不仅如此,当时的伊犁河流域以及伏尔加河流域,这些曾经被噶尔丹占据的地方,如今都被他的宿敌盘踞,因此,噶尔丹只能是前往藏区,但不幸的是,前往藏区的道路,早已被康熙皇帝派重兵把守。
也就是说,在康熙第二次御驾亲征后,因为自身的战败,噶尔丹几乎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但饶是如此,康熙皇帝依旧是没敢对噶尔丹掉以轻心,毕竟他知道噶尔丹那惊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他也知道噶尔丹不会因此善罢甘休,只要给他机会,那么他终究还是会卷土而来。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决定主动出击,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在筹备剿灭噶尔丹事宜的同时,又派人向噶尔丹传话,要求他“限期来降”,并明确告诉噶尔丹,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亲自到京城请降,康熙必将亲自将其平定。
“朕啮雪往讨,断不中止”---康熙皇帝
不过,没等噶尔丹来降,康熙皇帝自己先坐不住了,在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的儿子被清军捕获,消息被康熙得知后,康熙判断噶尔丹目前已经是山穷水尽,在近期必然会有外出掠夺食物以及物资的行动,因此,康熙皇帝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第三次御驾亲征,准备一举将其消灭。
事实上,噶尔丹当时的处境确实如康熙所推断的一样,甚至更加恶劣,根据记载,当时的噶尔丹身边仅剩百十人,并且这百十人吃喝都成问题,每天要么偷偷的外出抢夺吃喝的,要么就杀马,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抵抗清军了,连生存都是问题。
期间,康熙皇帝曾派出使者,再次招降噶尔丹,不过,噶尔丹表现的相当硬气,虽说境况堪忧,但还是拒绝归降。
硬气归硬气,现实归现实,在内忧外困的局面之下,噶尔丹本人也是忧虑万分,再加上连年征战,导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在康熙三十六年年中,噶尔丹病逝在科布多地区的布颜图河边。
康熙皇帝一生最大的敌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纵观他的一生,曾创下了自成吉思汗之后,极少蒙古人能达到的丰功伟绩,但最终他之所以失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并非黄金家族的后裔,因此导致蒙古多数部落对他的认同较低,不愿意死心塌地的归附他,而他对此只能是以武力强硬打压,这就造成了蒙古部落的逆反心理,从而给康熙皇帝能拉拢分化创造了机会,最终在多重作用下,噶尔丹在众叛亲离后,兵败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