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的《庐山图》的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
顾恺之的《庐山图》的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该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画作简介
《庐山图》真迹已佚,亦无后世摹本存世,今人无法赏析。但唐代张彦远(815—907年)所作的《历代名画记》和北宋郭若虚所作的《图画见闻志》都曾有记载。该作品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影响极大。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顾恺之共有6山水画作,除了《庐山图》外,还有《雪霁望五老峰》、《山水图》等,顾恺之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山水画鼻祖。
创作背景
先秦两汉绘画艺术中,孕育着自然山水的因子,但仍然只是人物画这一主流地位的背景和陪衬,从附庸的地位挣脱出来,进而形成为独立的山水画,则始自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最典型地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变化的是东晋的顾恺之。
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唯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又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著有画论的理论家,因而推至“苍生以来,未之有也”的极高地位。代表顾恺之绘画最高成就的是《洛神赋图》,这是一幅人物与山水合一的梦幻题材。尽管有些论者将《洛神赋图》视作中国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但严格来说,它不能算作完全独立的山水画,而顾恺之所创作的《庐山图》,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
顾恺之出身于江南显族,生长于山水秀丽的无锡,曾在大司马桓温的幕下做过参军,后官至散骑常侍,却不与政事,优游于长江沿岸山水名胜。夹江湖而飞峙,蕴灵性而奇崛的庐山,吸引着顾恺之,他遨游于奇峰秀水之中,对山水之美有格外的体味,将自我对山水审美经验转化、升华为山水画---《庐山图》。
顾恺之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在自然风景的熏陶与晋朝文人雅士风格的影响下,使得他对山水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会。有人曾经问他会稽山川的美貌,他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等词汇来描绘了会稽山川的壮丽和秀美。在当时对于风景美感的体验不只是顾恺之一个人,但把主观的体验转化成山水画的创造,他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