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为何将作为质子的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文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早年曾在燕国做人质,后在赵燕两国武力护送下回国,被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拥立称帝。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惠文王去世后,继任者秦武王是一位积极进取的秦王,也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坐拥周天子的洛阳城。

《史记》有记载,“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可是好景不长,秦武王在位4年便过世了,年仅23岁,没有留下儿子。

因为死亡太突然,秦王室来不及安排后事,导致短时间内秦王之位空悬,于是一场内战爆发了。

秦王室是殷商后裔,有“兄终弟及”的传统,秦武王没有儿子,秦王人选自然出自他的几个兄弟。

秦壮和秦雍是秦武王的哥哥,秦稷、秦悝和秦芾是秦武王的弟弟,三人母亲都是芈八子。

当时有能力决定秦王人选的只有三人,一个是秦惠文王后,一个是秦武王后,一个是手握重权的魏冉。

从表面上看,三个人都有一定的决定权,但是秦惠文王后和秦武王后从未干涉朝政,魏冉才拥有最终决定权。

当时,芈八子的长子秦稷并不在秦国,而被发配到燕国当质子。

秦惠文王时候,芈八子的地位虽然不高,但连生三个儿子,这始终是个潜在威胁。

因此秦武王即位后,秦稷就被打发到燕国,或许这也是芈八子的暗渡陈仓,一方面磨练秦稷,另一方面暗自培养魏冉的势力。

迫于芈八子的实力过于强大,赢壮和秦雍不得不联手,背后支持者便是秦惠文王后。

在这种情况下,芈八子一度想推出次子秦芾与秦壮争秦王,可最后却是秦稷回国当上了秦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便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国君,被史学家梁启超先生评为“继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他推行的“胡服骑射”,对内加强了王权,使得赵军的战斗力大幅度提升,对外消灭中山国,击溃林胡、楼烦二族,收获了大片领土。

对于秦国这场激烈的内斗,赵武灵王一直保持密切地关注,准备伺机出手。

数月后,芈八子战胜秦惠文王后,准备立秦芾为新的秦王,赵武灵王派出使者通知芈八子,赵国支持在燕国为质子的公子稷为新秦王。

《史记》有记载,“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支持公子稷当秦王?当时赵国的重心在东边的中山国和北方的林胡,待解决这些后便会向秦国下手。

所以,赵武灵王的目的是用公子稷来控制秦国,让赵国能够左右秦国的走向。

对于赵武灵王的建议,燕国举双手赞成,毕竟公子稷在燕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属于亲燕派。

当时秦国经历数年内乱,已经疲惫不堪;在北边,赵武灵王攻占榆中,对秦国形成了压顶之势;在南边,楚怀王对汉中和巴蜀垂涎已久,准备伺机出手。

如果芈八子拒绝赵武灵王的建议,必然会引发恶战,因为赵武灵王有前科,干涉过燕国的内政。

因此,芈八子被迫同意了赵武灵王的提议,立长子公子稷为新的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虽然公子稷当上了秦王,但由于是赵武灵王所立,所以芈八子夺了秦昭襄王的实权,大力扶持自己的亲人。

弟弟魏冉封为穰侯,独揽军政大权,弟弟芈戎为华阳君,次子嬴芾封为泾阳君,三子嬴悝封为高陵君。

直到36年后,芈八子已老,才将权力逐渐交还给秦昭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