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明朝时期皇帝是如何挑选皇后的?为何大都是平民百姓之女

后宫三千佳丽,皇后身为“皇帝的正妻”,地位自然不是普通妃嫔可比。让知秀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都已经到了明朝了,朱元璋就算是贫农出身,史书肯定也看了不少,后宫干政、外戚专权这种事在历史上可不少见,他辛辛苦苦为老朱家打下的江山怎么能被别人轻易夺走,于是就立下了个规矩,天子和亲王的媳妇尽量从民间选。

人家朱元璋都说了是尽量,所以就不要揪着朱棣的皇后徐氏是徐达长女这事一直说了,况且朱元璋原本也没打算让朱棣当皇帝,给儿子找个国公家眷也不是啥大事。最重要的还是徐达走得早,徐达一走,徐家的威望就大不如前了,朱元璋也不那么忌惮了。

至于皇帝为什么要和平民家的女儿通婚,理由更简单,他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不就是平民家的女儿吗?照样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母仪天下那是绰绰有余,所以朱元璋并没有什么门第之见,平民家的闺女照样母仪天下。

别看朱元璋这找平民当皇后的做法有点自降身份,自损颜面,但效果却是出奇的好,明朝近300年的时间还真就没有一个外戚专权的,后宫干政的倒是有几个,但那也都是皇帝年幼,替皇帝先管着国家,等成年结婚了就把权利都还给皇帝了,所以也不算干政。

重要的是,这几个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干得还都不错。就比如朱高炽的媳妇张氏,王振这个大宦官当时要不是“三杨”为了拍朱祁镇的马屁替他说了几句好话,早被张氏给咔嚓了,要真被砍了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土木堡之变了。

“三杨”

当年朱祁镇年幼登基,张氏作为太皇太后自然要站出来管着国家,但除了她之外,朱祁镇还有个妈,那就是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大明朝被朱祁镇这个败家子差点败没了的那会,表面上看是于谦于少保力排众议后力挽狂澜,事实上背后肯定有内阁重臣“三杨”的支持,而“三杨”能稳坐内阁,背后就少不了张氏和孙氏的支持。

而且,让亲儿子逊位给别人家的儿子,这种事亲妈和亲奶奶要是不同意,就算内阁和一众大臣态度再强硬也白搭,所以在从大义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平民出身的女人也比绝大多数高官勋贵家的千金们强。

除了张氏和孙氏,万历皇帝朱翊钧他妈,那个李氏也还不错,虽然被冯保那个太监哄得滴流滴流转,但人家是真不傻,愿意关照和提拔冯保,那是因为她知道冯保是个知进退的聪明人。

而且自己儿子同样是年幼登基,李氏本可以把持朝政,但却深知自己不是那块料,为了不把祖宗的基业给玩坏了,果断放权给张居正去玩。她高看冯保一眼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冯保和张居正是一路的,冯保在,就可以很好地替张居正挡下不少麻烦,若是冯保没了,换个太监来掌印司礼监,张居正改革可能就没那么顺利了。

而张居正的改革,为明朝续命了数十年,而这些功劳谁敢说没有李氏的一份。

所以不要小看明朝这些平民出身的皇后、太后,他们虽然贵为一国之母,但在史书中却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感觉挺遗憾的,毕竟她们中很多人在明朝历史上也算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之所以明朝的皇后大多都是贤后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出身,平民出身的她们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官场中都没有什么关系,她们如今的地位说白了都是皇帝赋予了,这一点和太监差不多,所以她们的利益只和皇帝捆绑在一起,皇帝要是没了,有儿子的还可以靠儿子在潇洒一代,要是没有儿子的基本就退出舞台了。

所以她们和太监一样,是最维护皇帝权益的群体,而皇帝的权益又是和明朝这个国家的权益捆绑在一起的,所以明朝的太后们就算掌权了也都是在维护皇帝或者说大明朝利益的,而等皇帝成年结婚后,马上就把权利给还回去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一招是真的厉害。不管是西周时期的世袭制还是后来汉朝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只要做了官,那么也就等于是跻身士大夫行列了。

整个士大夫可以看做是一个群体,他们为了自己这个整体的利益,是敢和皇帝对着干的,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自己的籍贯所在地经营属于自己的地方势力,就算是在中央,官员之间要么是师徒关系,要么是同窗关系,反正关系就是盘根错节。

武将勋贵那个集团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的功勋是固定的,封赏也是固定的,若是在朝中没有点活干,那么迟早是要坐吃山空的,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之间就会进行联姻等等社会活动,反正勋贵之间的关系同样错综复杂,要不是自古文武之间就不对付,再让他们两个集团搅和在一起,那就更热闹了。

所以不管是文官集团还是武官集团,其中要是谁家的闺女成为了皇后都可以具备了威胁皇权的势力,也可以看做这个集团掌权了,那么对方自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朱元璋当年制定这条规矩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碍,这种结果两边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