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元璋能战胜陈友谅建立明朝,是如何做到的?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说句公道话,大元虽然属异族统治,却与早期大蒙古国不同,后期虽然高层倾诈严重,对底层平民还是非常宽容的。自从一统华夏后,元朝的大本营就在北方,南方只保留着象征性的存在,可元末一乱,便给了陈友谅,张士诚,方有珍,朱元璋之流创业的机会。
在乱局中,南方起义军很少和官军交手,官军也极少南下,更多时候是起义军头领们互相争夺地盘,这些人出身好的几乎没有,发家历史一个比一个惨,朱元璋当过乞丐,放牛娃,小沙弥,陈友谅则是渔家的上门女婿。
许多史书中刻意抬高了朱元璋,贬低了陈友谅,这是有失公允的,两人经历很像,而且比起朱元璋,陈友谅更懂得抚恤百姓,短短时间里,湖广地区就恢复了经济,开始富庶起来,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鄱阳湖之战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实力强劲的陈友谅败给了朱元璋,老朱逆势翻盘靠的是什么?可要说道说道。
一,两方势力战前对比
根据地很重要,陈友谅坐拥胡广鱼米之乡,在战前兵精粮足,号称百万,况且他本身渔民出身,对水军作战更是重视。要论装备,就连大元朝廷都没这么强劲的船,那场大战后被朱元璋缴获的战船又被永乐皇帝加以利用,变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利器,当时的三层甲板技术在东亚绝对是黑科技。
再看看朱元璋,那可真是像要饭的穷酸极了,当初有人提议高筑墙广积粮,应对天下之变,为什么会提这样的建议呢?还不是因为实力不足嘛,南方群雄多,姓朱的这支义军兵不多,将不广,地盘又小,和已经称王的陈友谅不是一个层次的。决战时朱元璋所部总共才20万余人,双方的兵力为1:5,而且明军大多都是小船,在大湖中没有丝毫优势可言,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以弱胜强,改写了历史的天平,其实早在决战前,陈友谅就做错了一件事儿。
二,陈友谅的“败棋”
在鄱阳湖决战之前双方已经撕破脸,陈军动员了60万大军围攻南昌,彼时的南昌对陈友谅不值一提,可对朱元璋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在捉襟见肘的地盘中,南昌是重镇,所以他派亲侄儿朱文正亲自镇守,几万人对战60万,在冷兵器时代那是分分钟被拔掉的钉子,可是为了在叔叔面前好好表现,朱文正却打开了小宇宙。
这场保卫战打了90多天,陈友谅原本是个凶狠的角色,发兵之前轻敌冒进,在他的战略意图中南昌一定要攻下,不仅给部队拔个头彩,而且动摇朱元璋的士气。没想到居然在南昌城下苦战90天硬是吃不下来,他不是不懂兵贵神速的道理,只是太固执。
如果对南昌采用围而不打,率领有生力量端掉朱元璋的老巢,那元末的局势就是另一番情景了,那时朱元璋还不能自立,委身于小明王。而当时南昌被围,小明王同样也被另一只起义军追着打,朱元璋只好放弃营救亲侄儿,赶去给小明王解围,如此好的战略时机,活生生被陈友谅浪费了。朱文正的超常发挥救了朱元璋一命,南昌城里有大量的粮草和物资,如果被陈友谅拿下,对明军是极大的不利,并非朱元璋多高明,而是陈友谅下了把臭棋。
三,蚂蚁和大象的博弈
陈友谅能当上领袖是有原因的,他爱戴士卒,善待百姓,而且比一般人更冷静,即便在南昌被拖了90天无功而返,只要重整一下心情,消灭朱元璋也是分分钟的事儿。也可能正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加上南昌没拿下来,才彻底打破了陈友谅的心境。
开战后陈军攻势如潮,企图通过数量碾压消灭明军,双方兵力相差太大,装备相差更大,可是明军却利用小船的灵活优势,采用游击战术穿插到陈军的战船缝隙中,火烧连营。多日来,陈友谅的无敌舰队非但没有占到便宜,相反损失惨重,这让他渐渐感到情况有些不妙了。恼羞成怒的他做了一件统帅本不该做的事儿,将所有俘虏的明军全部阵前斩首。
自古以来,杀降就是兵家大忌,杀掉降兵就断了明军的退路,敌人的基层士兵再也不对陈军抱有任何幻想,宁可拼死一战。可即便杀完俘虏,陈友谅的局势也未得到根本性好转,相反明军封锁了湖口,庞大的船已经无法自由出入,原本可以速战速决,却在宽阔的江面上反复拉锯了近一个多月。
一向冷静果敢的陈友谅在比自己更老辣的对手面前慌了,可他自己还拼命的掩饰这一点,前方伤亡惨重,士兵们疲于奔命,在杀戮战场,主帅们命令督战队处死不愿奋勇向前的士兵,结果一线的部队怨气越来越大,开始出现逃兵。他们乘船跑到了朱元璋那边,一开始还是零星逃走,后来竟然整队叛逃。军团作战就是如此,一旦士气不稳,一个能带走十个,十个就能带走一百个,最终堤坝垮塌,一溃千里。
四,陈军的失败是主帅的失败
从兵员素质,物资准备,军队规模,再到将领水平,陈友谅的麾下军队都远超朱元璋,可历史上蚂蚁绊倒大象并不是没出现过,这属于概率问题。陈友谅自起兵以来,一步步扩张地盘,指挥能力早已被证明,可是他擅长打顺风仗,基本上作战对手比较弱小,加上根据地本来就富有,使其很少碰到像朱元璋这样的角色。
皇觉寺的小沙弥则一直屈居人下,不断依靠打硬仗恶仗来积累战功,如此一来,陈友谅的短板正好碰到了朱元璋的长处。可怕的是,陈友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南昌之战开始到鄱阳湖,如果能在战略和态度上更端正一些,就没有后来的大明朝了。
值得一提的是,陈友谅死后,他的部下纷纷投降了朱元璋,其中也包括儿子陈理,在获得陈部的大量地区和物资后,明军的实力空前强大,为后来的全国战略奠定了基础,百万大军瞬间飞灰洇灭,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