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开国功臣,为何陈平没有遭到迫害呢?
公元前196年,萧何助吕后将大汉开国功臣韩信斩杀于长乐宫。刘邦得知消息后,在感叹韩信命运之余,加赐萧何5000户食邑、另派500兵士作为其卫队。为此,萧何非常高兴,如沐春风,每天宾客盈门,纵酒欢庆。然而正当萧何飘飘欲仙的时候,一位叫召平的门客却给他泼了一头凉水。召平对萧何说:“丞相恐怕要大祸临头了,皇上已经对您产生猜忌,那500卫兵不过是方便送您‘上路’罢了!”
萧何听完被吓得浑身直冒冷汗,仔细想来,召平之言确实有道理,因为毕竟自己是韩信的伯乐,如今“千里马”获罪被杀,刘邦没理由不提防他这个“始作俑者”。再说,刘邦对自己起疑心也不止一日两日。顿悟之后,萧何不仅马上将封赏推还刘邦,而且还献出大笔财物以充车库军资。如此一来,刘邦龙颜大悦,萧何度过一劫。
相比“后知后觉”的萧何而言,同样身为开国功臣的张良可谓是“未雨绸缪”,因为他早已远离朝堂是非,上山去练了气功,似乎是参透了韩信的命运结局一样。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同为开国功臣的陈平却似乎没有从“韩信之死”中感觉到害怕,想必朝臣们大都战战兢兢了,而他还一如既往地在刘邦这只老虎身边晃悠。原因为何?难道不怕也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吗?
有人说陈平不过是个“二流”功臣,还不入刘邦法眼,不值得一动。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客观。因为论功绩,陈平虽比不了萧何为刘邦“看家护院”那么看上去实在,但丝毫不比张良逊色多少。因此,平心而论,陈平自然也在刘邦所忌惮之列。而陈平之所以“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并不是不怕,而是有化解之道。
有时候,人的出身很容易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陈平既没张良“五世相韩”的显赫家世,也不如萧何坐镇一方豪强,而是家徒四壁,靠寄养哥哥家为生。幸运的是,后来娶了一位“五克其夫”的富户妻子,然后靠着岳父家慷慨资助,开始结交四方,名气小成。
秦末大起义爆发后,陈平先投奔了魏王咎,后又投靠项羽。陈平本想在盖世英雄项羽那里大展宏图,但事与愿违,不仅不被重用,而且备受猜忌,甚至性命不保。因此,陈平又找合适时机投靠了刘邦,并得到重用。最终,陈平在刘邦那里混得如鱼得水,并助刘邦建立汉朝,荣为开国功臣。
所以,从陈平的人生际遇来看,完全是一介平民逆袭富豪权贵的奋斗故事,而这个故事也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原来,陈平在投靠刘邦之后,马上就受到重用,因此不久便过上差奴唤婢、鲜衣怒马、风光无限的生活。
陈平的迅速蹿红,很快便引起陪刘邦沛县起兵那帮兄弟们的妒忌。于是,他们纷纷向刘邦进言,列举了陈平的种种劣迹,比如“盗嫂授金”等污水一盆接着一盆,纷至沓来,不一而足。因此,刘邦马上质问陈平,是否确有此事。没想到陈平很坦然地承认“授金”一事,并且说明完全是为刘邦办事之便,但对“盗嫂”一事只字不提。另外,陈平还对刘邦说,是去是留,悉听尊便。
结果,刘邦对陈平的直率大加赞赏,从此对其更加信任。不久,陈平便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范增同项羽的关系,最终使项羽痛失一臂,为日后被刘邦所灭埋下伏笔。如此,等于陈平用实力向刘邦及众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声望愈加烜赫。刘邦称帝后,陈平还为其献了数条奇计,比如智擒韩信、白登山脱险、立斩樊哙等。
因此不难看出,陈平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像张良一样及时“隐退”,而选择迎头赶上。何故?因为他明白“进攻就是最好防守”的道理,他要以他的进取精神让刘邦产生依赖,并时刻感觉他是一个“有用之人”。如此一来,刘邦自然不会轻易杀掉陈平,相反还重用之,而陈平也不必因功高震主惶惶不可终日。
总结:
古之王朝伊始,开国功臣都会经历一场“人人自危”的煎熬,因为谁都明白“打天下”与“共天下”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有些人过得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有些人则选择激流勇退,而很少有人如陈平一样继续“钻营”。其实,这就是体现了陈平的过人之处,及富有智慧的逆境生存能力。不过,后世对陈平的评价并不高,因为他善使“阴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其实,陈平的处事风格同刘邦很合拍,他们更明白一个“成王败寇”的道理。因为历史不会同性弱者,更不会相信眼泪,弱者只会被大浪吞噬。因此,陈平在司马迁心中地位很高,还将其列入《史记》的“世家”行列,身份也能与萧、张二位平起平坐。就个人形象而言,陈平远没有上述二位光亮、正面。但凡事不可求全责备,毕竟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并不类同,而我们确实能从陈平身上看到一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