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狄青简介:北宋时期名将,因面有刺字而人称“面涅将军”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狄青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

狄青出身寒门,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皇祐五年(1053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此后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迁升枢密使。后受到文官集团排挤,于嘉祐元年(1056年)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出知陈州。

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获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人物生平

大破西夏

狄青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注销户籍,发配京师充军。狄青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被选做散直。

宝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发动叛乱,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疆作战。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他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

颇受重用

康定元年(1040年)尹洙出任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将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所以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善战;十一月受尹洙举荐,出任泾州督监。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

庆历二年(1042年)十月狄青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刚好遇上西夏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

庆历四年(1044年)狄青被加升为捧日军、天武军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又升任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接着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刺字。宋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来狄青又以彰化军节度使的身份出任延州知府。

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狄青升任枢密副使。

平定邕州

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这时狄青上表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领数百个外族部落的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军,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当时侬智高回师重新占据邕州,狄青联合孙沔、余靖的部队进驻宾州。

狄青由此复任枢密副使,并升为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等回到京师后,宋仁宗嘉奖他的功绩,任命他为枢密使,并赏赐给他一套在京师敦教坊的宅第,还优先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级。

侬智高叛乱刚起时,交趾(李朝)请求出兵帮助朝廷讨伐侬智高,余靖说他们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等待他们。宋仁宗还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交趾国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再有厚赏。狄青到前线后,传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并立即上奏说:“李德政(李佛玛)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蛮夷来消灭内寇,对我无利。凭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蹂躏两广,使朝廷无力讨伐,如果再向蛮夷借兵,那蛮夷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又怎么抵御他们呢?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见被采纳。叛军被平定后,人们都佩服他有远略

抑郁而终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仁宗均未答复。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任陈州通判。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疮;三月抑郁而终。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仁宗后为其神道碑额题名为“旌忠元勋”。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