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已经有前车之鉴了 司马炎为什么还要分封诸王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炎分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司马炎为什么要分封诸王?

泰始元年,司马炎篡魏,在搞了一个祭天仪式之后,司马炎就开始追封先人,分封诸王:追尊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司马炎追尊司马师为帝,这点还不错,表示没有忘本。虽然帝位没有传给司马师的继承人司马攸。另外还分封了司马懿的兄弟、司马昭的兄弟,司马炎的兄弟等27人为王。司马炎一口气就封了27个王。司马炎封王的规模只有周武王得天下之后分封诸侯可比。至于司马炎为何要封这么多王,《晋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有一句诏书上的原文:思与万国,共享休祚。这个可以作为第一个理由:天下是司马家的天下,司马家族共享荣华富贵,共享劳动成果。

除了这个原因外,还可以根据司马炎的经历给出几个分析:1、按照正统来说,应该是司马攸即位。司马攸本是司马昭的儿子,因司马师无子,过继给了兄长司马师。即使是过继的儿子,但是司马师本是接班司马懿的,司马师这一脉才是正统。司马昭也曾经信誓旦旦的要把位子传给司马攸,后来找了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才传给了司马炎。司马炎大封诸王,也想把好处给大家,让大家不要反对他,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当皇帝。2、司马炎不得不封司马懿兄弟八人,个个能力出众,因为字中都带一个“达”字,因此合称“八达”。司马炎的叔伯父们手里都握着实权。以司马炎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动的了他们。

3、稳固天下的需要初得天下,自然需要稳固。司马炎也不是打天下的皇帝,一些老臣未必压得住,上阵还得靠父子兵。分封诸王靠自己人来压阵脚,这一点从司马炎罢州郡兵可以看得出来。4、分封诸王可以得到眼前的好处,长远利益还有推恩令初期可以靠家族子弟一起守护天下,长远考虑可以学习汉武帝的推恩令,将尾大不掉化为无形之中。不了解司马炎有没有这么想,即使想了,事情也不是他想的那样,变化的太快了,推恩令还没用上,西晋就灭亡了。来一条分割线,以上是正儿八经的历史分析,把司马炎当成一个正常的皇帝考虑。分割线以下,就没把司马炎当成一个“英主”了。

司马炎乃纨绔子弟,没有历练,根本没想这么多司马炎的帝位就是捡来的,所有的事情都让他爷爷、伯父、父亲做完了,到他这都是现成的。这么一个官三代,从小没啥忧患意识,也不用像其他开国之君那样打天下,不劳而获的东西自然不珍惜。对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七国之乱可能压根儿都没读过,即使读过也没有这个忧患意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爷仨的智商占了两晋智商的百分之九十,到司马炎这里已经所剩无几了。实在是不能高看司马炎。看看司马炎选的太子,成什么样子?司马炎能力能有多高?司马炎有一万多个老婆,这样的人还有时间琢磨正事儿?关于这一点,纯粹是本人自己瞧不上整个两晋,认为两晋的皇帝从根本上就不行,显得有点小人,过分的瞧不上两晋皇帝。

说了这么多司马炎的坏话,凡事都有两面,分封这么多王也有好的影响。如果不是这么多王,司马炎之后的天下不是姓杨就是姓贾了。虽然八王之乱导致中原空虚,进而五胡乱华,但是天下毕竟还姓司马。关于司马炎,还是《晋书》评价的最好:中朝之乱,实始于斯矣。这样的一个人,别怪我说的过分了。两晋上承三国之余烈,搞成这个样子实在不应该,实在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