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封的诸侯中,为何强大的诸侯最先衰亡呢?

大家都知道,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简单来说就是周天子把一部分土地和人民以及一些诸如典籍,器物之类的东西分封给诸侯,是为诸侯国,这些诸侯在接受了周天子册封之后,需要向周天子进行朝觐纳贡,以及承担保卫周天子的义务等。历史上,周朝主要实施了两次较为大规模有影响的分封(虽然后来西周诸王陆陆续续也有所分封,但若论及分封规模和对王朝发展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初期由武王和周公进行的这两次分封),一次是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周朝,周武王分封有功之臣、姬姓宗族子弟。第二次则是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又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分封。

一般来说,周朝诸侯国的爵位等级为公、侯、伯、子、男。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虽然也是属于封爵的一种,但是很多时候“公”也被拿来当作一些诸侯国国君的尊称,比如说赫赫有名的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事实上他的爵位只是侯爵(《春秋》: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其中的齐侯就是齐桓公)。不过有趣的是,在周朝初期的分封诸侯中,爵位最高的那一批国家,到了战国时期,基本上都灭亡了,比如说焦国、祝国等公爵国,可以说在历史上毫无存在感。

而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战国七雄中,楚国最早的封爵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四等子爵,而最终一统天下的秦国,在春秋初期才是伯爵,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些封爵高的国家早早就被灭国,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反而那些封爵不高的诸侯国实力却越来越强,混得风生水起呢?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地缘”。

西周初期,享受公爵的诸侯国一共有八个,其中五个是周武王有感先贤伟大,特意分封其子孙后代(《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另外三个,一个是宋国(商人后裔),另外两个(虞国和西虢国)则是周王室的宗族子弟。这八个诸侯国的封国,以周王室为中心,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中原地区,在当时属于开发程度较高,比较富庶的地区。这也说得过去,毕竟公爵诸侯国肯定得要有点特权,这对周王室来说,也算是一种保护,最强大的几个诸侯国都团结在周王室附近,也算是一种威慑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中原地区的开发程度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顶点,想要再进行开发显然有点困难,也就是说实力受到了限制,而且由于当时中原地区总共就那么大,而分封的诸侯国又多,土地空间小,想要扩张也显得捉襟见肘,失去了成为一个大国的潜力,最关键的是在这些地区的国家很容易被卷进战争漩涡。

而那些封爵较低的诸侯国,分封的地区大多是偏离中原地区的边远地带,有更为广袤的开发地区,比如说秦国,当年秦穆公雄心勃勃想要东进,在中原之地也占下一席之地,但是却碰到实力强劲的晋国,挡在前面,难以东进。没办法,秦穆公只得继续在西边搞事情,积蓄实力,结果“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地缘优势可见一斑。

而处于中原地区的公爵国宋国,当年也曾辉煌一时,毕竟先天条件摆在那里,宋襄公时期,他就曾领导过四国联军打过齐国,风光无限;在战国初期,宋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据史料记载:(宋国)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看起来似乎有着“战国八雄”的味道,结果呢,处于中原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齐楚魏三国一联合,直接一波就带走了宋国。地缘劣势的下场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地缘优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容易灭国。前面提到的宋国,战国初期威风凛凛,结果被别人直接一波就给灭了,与之相比,秦国曾经多次面临其他国家的联军攻击,但是秦国由于处于西陲地带,又有函谷关可守,所以秦国哪怕经历多次联军攻击,就是没有被灭。正所谓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秦国最终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