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讲的是什么故事?齐国延迟了一年多才出兵是因为什么?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就“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来说,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因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所以,赵国进攻卫国的行为,自然让魏国非常愤怒。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魏国是率先称霸。而公元前354年,正是魏国霸业的巅峰时期。因此,魏国联合宋国、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从而引发了“围魏救赵”这一历史事件。
一
首先,公元前354年,面对魏国、卫国、宋国三国的联合大军,赵国显然没有正面交战的实力,于是选择紧闭邯郸城的大门,以此进行防守。与此同时,赵国还派人向齐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请求支援。对于魏国、卫国、宋国这三国来说,则选择对邯郸重重包围,从而一举歼灭赵国。在赵国发出求救信息的时候,秦国趁着魏国主力处在邯郸战场的机会,选择偷袭魏国的少梁之地,从而在河西之地给魏国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齐国君主齐威王来说,也准备立即出兵支援赵国。不过,最终的结果齐国延迟了一年多才出兵。
二
那么,问题来了,“围魏救赵”中,为什么齐国等了一年才派兵救援赵国?对此,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齐威王准备立即出兵的时候,他的手下段干朋主张延迟出兵,以“承魏之弊”为战略方针。在段干朋这位将军看来,齐国可以排除少量的兵力去进攻魏国的襄陵,以此让赵国安心,促使赵国全力防守邯郸。等到魏国和赵国在邯郸战场都已经疲惫不堪的时候,齐国才派出大军,以此达到正面击败魏国,又顺带削弱赵国的目标。对此,齐威王接受了这个建议。等到公元前352年前后,也即魏国和赵国相持一年多的时候才出兵。
三
在赵国都城邯郸快要被魏国、卫国、宋国三国大军快要攻破的时候,齐威王正式任命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驰援赵国。一开始,田忌是准备直接率军去赵国都城邯郸,以此和魏国精锐的魏武卒展开较量。不过,军师孙膑提出了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计划,也即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以此迫使魏国大军回撤,从而解了赵国的邯郸之围。于是,齐国大军立即调转方向,朝着魏国都城大梁进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尽管魏国大军已经攻破了赵国都城,依然要从赵国撤军,以此避免齐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
四
最后,在魏国主帅庞涓亲率主力回驰大梁的道路上,孙膑指挥齐国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设伏,准备截击魏军。虽然魏国的魏武卒十分精锐,但是,因为在邯郸战场上的消耗,加上千里奔袭所带来的疲惫,所以被以逸待劳的齐国大军击败。在桂陵之战中,魏国主帅庞涓被齐国大军俘获。对于齐国来说,也几乎完美地实现了“围魏救赵”的计划。总的来说,在“围魏救赵”中,齐国大军故意延迟了一年多才出兵救援赵国,这让魏国和赵国几乎是两败俱伤。并且,齐国大军没有直接救援赵国都城,而是设伏重创了魏国大军,以此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