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都已经击败匈奴了 汉元帝为什么还要和亲

还不了解:汉武帝和汉元帝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武帝打败了匈奴,为何后来汉元帝还要将王昭君嫁到匈奴和亲?

历史上的汉匈战争,从西汉打到东汉,历时三百多年,大致可以分为八个阶段。

一、匈奴强势时期。

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战。刘邦冒进,被冒顿单于40万军队围困。命悬一线。

后来,周勃援军赶到,再加上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请阏氏帮忙吹枕边风,冒顿遂撤兵退走,刘邦才安全撤回长安。

回去后,刘邦感叹匈奴的强大。从此拉开了和亲的序幕,一直到汉武帝时期。

60多年后,由于不满被匈奴欺压,决定洗刷耻辱。因而武帝便在公元前133年,于汉匈边疆的马邑设埋,决定以三十万军队歼灭匈奴主力。

这便是历史上的“马邑之战”。

对于这场伏击战,汉武帝寄予了很大期望。但无可奈何,由于计划不够周密,引起匈奴人的怀疑,匈奴军没有上套。再加之,汉军主帅王恢临阵退缩,畏敌观望,没有追击,坐视匈奴军撤离。

因而这一战,汉军无功而返。

事后,匈奴大怒,与汉朝断交,汉匈全面战争也正式拉开序幕。

4年后,武帝再次主动出击,令卫青、李广等四名将领分别领一万骑兵出漠北,主动找匈奴人决战。

四路军队出击后。公孙贺部迷路;公孙敖部损失七千人;李广部全军覆灭,李广也被匈奴人俘虏(后来自行逃脱)。只有卫青一路斩首俘敌七百人,攻入龙城,取得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卫青部在此战中的杀敌数并不多,但由于这是武帝对匈奴宣战后的第一次胜利,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因而卫青得胜回朝后,得到了武帝的重用。

公元前128年,针对上一年汉军的出击,匈奴人决定报复,对汉朝的辽阳、渔阳、雁门等郡发动了报复性劫掠。

对于匈奴的此次入侵,汉军也不是没有防备。但开战之后,汉军惨败。辽西太守被杀,约两千汉朝老百姓被匈奴人掠走;雁门郡太守也被杀,约千余人被匈奴人屠杀;渔阳郡太守倒是没被杀,但当地守军几乎全军覆没。

武帝得知消息后,派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雁门郡,李息出代郡声援渔阳,两路一起反击匈奴。

卫青抵达战场后,在雁门斩敌数千,匈奴败走。这一战便是“雁门之战”。

二、第一次僵持时期。

雁门之战后,武帝决定加大反击规模。为此,他精心筹划了一次战役。

这便是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

战争的过程很简单。匈奴的左贤王部进犯上谷郡、渔阳郡。武帝表面上派卫青、李息增援上谷,实则令他们半路折回,包抄河套平原。

匈奴军根本没料到汉军会来这一出声东击西,驻守河套的匈奴军立即被击溃。汉军占领河套地区。消除了匈奴从河套进攻长安的威胁。

这一战,才是汉匈开战后,真正意义上的大胜。

因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汉匈战争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势均力敌的僵持阶段。

汉军收复河套后,匈奴军臣单于死了。

随后,其弟伊稚斜篡夺汗位。为了报复汉朝以及重夺夺回河南地区,他与右贤王各领数万骑兵南下。

得知消息后,汉朝方面,卫青挂帅出征。这便是公元前125年的“朔方之役”。

经过两年激战后,匈奴共计损失约1.5万人及十万头牲畜。损失惨重。撤军败走。

而卫青凭借此战,声望达到顶峰。

公元前123年,武帝再次寄出大手笔。令卫青于春、夏两季,两次率十余万骑,出定襄郡,攻击匈奴位于漠南草原的大本营。

这两战,汉军两战共歼敌万余人。

在卫青出征期间,霍去病登场,他带着八百精锐脱离大部队,独立作战,以匈奴人的战术打击匈奴人,共杀敌两千余人。

回朝后,霍去病得到汉武帝青睐。随后又得到了重用。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时期,虽然汉军有多次胜仗。但由于汉军都是主动出击,战争消耗非常的大。部队损失也不小。而相比于汉军,匈奴主场作战,损失并不大,实力并没有因为几次失利而有根本性损失。

三、汉朝强势时期。

在两次出击匈奴单于大本营都没有取得预计的战果后,武帝调整战略思路。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领命出征,率一万骠骑劫掠河西走廊。

这一战,霍去病部深入匈奴腹地千里,歼敌近九千人,俘获匈奴用来祭天的神物。(一个小金人)

当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征,孤军深入,到达祁连山,在杀敌三万余人后,撤兵东返。

如果说,扭转了汉匈战争的颓势,进入僵持阶段的人是卫青。那么,霍去病就是让胜利向汉朝倾斜的人。

因为公元前121年的两次“河西之战”,意义不仅仅是河西走廊并入了中国版图。

除了这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汉朝与西域的路陆打通,西域诸国纷纷倒戈。匈奴不仅失去了河西走廊,还失去了西域。而汉朝在清除了西边威胁后,边防压力锐减,大大缓解了财政压力。

公元前119年,武帝决定趁热打铁。

令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锐骑兵,步兵十万人,出定襄郡,奔袭匈奴。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漠北决战”。

战争过程不需要多介绍。“封狼居胥”、“匈奴远遁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这都是中学课本上有的内容。

这次大战后,匈奴一蹶不振。

四、第二次僵持时期。

漠北决战后,没几年,霍去病便去逝了。

又几年后,卫青也去世了。

在这之后,由于武帝在没有良将的情况下,分别对西南、东北、东南方向用兵。这不仅导致汉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同时还因为没有对匈奴进行针对性打击,让匈奴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遇。

匈奴人休养生息,恢复了元气,自然就要开始报复了。

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汉朝。武帝派赵破奴率二万骑出朔方郡接应,但接应的汉军却被匈奴军队团团包围,全军覆没。

这次惨败,标志着汉匈全面战争再次打响。

公元前99年,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出酒泉。结果,汉军死伤两万,仅几千人突围返回。

在李广利出击的同时,李陵自告奋勇,领五千步兵出战。结果也是惨败。李陵惨遭匈奴人俘虏。(李陵之所以率步兵出征,是因为当时没有战马了。从这可以看出,武帝晚年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

公元前97年,李广利率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郡,攻击匈奴。

同时,强弩将军路博德率万余骑出居延,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三万,因杆将军公孙敖率骑兵万余、步兵三万分别出五原、雁门击匈奴,协同李广利。

这一战,汉军的规模很大,不弱于当年的漠北大战。武帝的信心很足,颇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

但很惋惜,汉军统帅的水平不行。

李广利在漠北与十万匈奴军大战,一点战果也没有。最后,双方打平撤军。

说的是打平,其实还是汉军败了。因为汉军主动出击,物资消耗很大。打平,那还不如不打。

由于此战损失太大,所以战后,武帝整整憋了七年才恢复元气,再度下令出征。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军七万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军二万出西河;重河侯马通率四万骑出酒泉。

然而由于战争期间,此前李广利与宰相刘屈氂的夫人诅咒汉武帝的事情被人检举揭发。这事让此时正在前线的李广利方寸大乱,继而也影响了汉军的军心。

因而,汉军此战大败,几万精兵尽丧。而李广利则投降了匈奴。

在这一阶段,汉匈四场大战,汉朝方面是三负一平,损兵折将数十万,国内经济也趋于崩溃边缘。至于民怨,那就更是沸腾了。

所以无可奈何之下,武帝只好叫停战争,并下诏罪己,缓和矛盾,发展生产,恢复国力。

当然,由于匈奴此前损失了河套、河西,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所以尽管这一时期,汉匈是相持不下的局面,但匈奴再想像汉初那样欺凌汉朝,也不可能了。

五、汉朝再占上风时期。

公元前85年,匈奴发生内乱。在这期间,汉朝休养生息。于是乎,双方的实力再次出现汉强匈弱的现象。

公元前81年,匈奴扛不住了,主动派人与汉朝议和,苏武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放回的。

之后几年,匈奴内乱渐渐平息。但就在匈奴朝好的方向发展时,汉朝出手了。

当时的汉昭帝、汉宣帝,均没有效仿汉武帝与匈奴硬碰硬的政策,而是采取对匈奴分化以及羁縻的策略,让匈奴进一步四分五裂。

同时,汉朝还与西域诸国联姻,借助西域诸国力量的制衡匈奴。

公元前72年,匈奴单于眼见汉朝在西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心之不妙,便亲率军队攻打与汉朝和亲的乌孙国。打算杀鸡儆猴,把西域诸国再拉回本方阵营。

汉宣帝(当时是霍光掌实权)当然不可能让匈奴人得逞了,便派出五路军队,增援乌孙对抗匈奴。

此一战,匈奴完败。损兵四万多,民畜死亡更是不计其数。

之后,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弱。最终在公元前60年,被汉朝挤出西域。

西汉于当年,设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内。

这里插一句,武帝和昭帝、宣帝的策略没有高下之分。因为此一时彼一时。武帝时期的匈奴强盛,汉朝想分化匈奴,没可能。西域各国臣服于匈奴淫威之下,也不敢反水。所以武帝和昭、宣,是承前启后的关系。没有武帝打的基础,打得匈奴内部出问题,让西域诸国见识到汉朝的强盛,昭宣时期也不可能有通过外交方式让匈奴分裂的可能性。

六、匈奴大分裂。

被汉朝挤出西域后,匈奴算是一块优质土地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内讧现象变得更加严重。

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出现五个单于并立存在的局面。

为了打败对手,这几个单于争相寻求汉朝帮忙。

经过十几年争斗后,三个单于被消灭,只剩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股势力。

呼韩邪单于的地盘在漠南,与汉朝交好。为了拉拢他,所以他向汉朝申请和亲后,当时的汉元帝才把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嫁到匈奴。

至于郅支单于,他地盘在漠北,且与汉朝交恶。所以后来的汉匈战争,汉朝的打击目标都是他。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因为郅支单于屡次派兵骚扰西域,且屡次被西域汉军击败。这才留下了西域都护校尉陈汤的那句千古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总体而言,在这一阶段,匈奴由于内部四分五裂,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南匈奴名义上还是独立汗国,但实际上,已经是汉朝的藩属。替汉朝屏蔽北匈奴的骚扰。

七、第三次僵持时期。

公元10年前后,篡汉称帝的王莽脑子不了解是不是进水了的缘故,竟然企图用武力,强迫匈奴分为15部,并强行拥立呼韩邪的十五人十五个子孙单于,以图削弱匈奴。

很显然,王莽的决策激起了匈奴人的不满。

随后,匈奴连年侵扰北方边塞,西域诸国亦先后重新沦入匈奴势力范围。

拿下西域后,匈奴又复活了,开始盘算与汉朝开战。

而当时正好是在新莽末年,中原军阀混战之际。于是,匈奴就扶持了一个叫卢芳的代言人,与刘秀争夺天下。

只不过,刘秀是真命天子,匈奴的企图只是没有得逞。

等到刘秀重新一统中原后,遣使往匈奴,欲与匈奴通好。但匈奴不买账,这一下算是激怒了刘秀。

于是之后的三十年,汉匈一直在大战,战争算是互有胜负。

八、匈奴单于王朝灭亡。

公元46年前后,匈奴国内连年天灾,高层内斗激烈。没过多久,就再次分裂了。

其中的一支,约四万人南下,依附汉朝,被称为南匈奴。

为了安置他们,刘秀把河套地区划出来,作为匈奴人的安置地。(直接导致河套沦为游牧区)

另外一支不愿意归顺汉朝,居漠北,被称为北匈奴。(这基本就是当初呼韩邪和郅支分裂的翻版)

其后三十年,北匈奴连年遭受天灾,又受到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势力渐弱。

公元73年~76年,汉章帝先后派窦固、班超、耿恭等人与北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且将匈奴又一次撵出西域。

公元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死其单于,北匈奴遂大乱。

公元89年,东汉趁机联合南匈奴,以大将军窦宪为主帅,攻打北匈奴。

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

之后,北匈奴势力虽然偶有回光返照,但大势已去。

又过了几十年,北匈奴在漠北草原上莫名其妙消失了。有说被其它部落兼并的,也有西迁东欧,是现代匈牙利人祖宗的说法。

总之,众说纷纭。不了解去哪了。

北匈奴消失后,鲜卑人崛起,南匈奴为求自保,只好依附于东汉,作为藩属存在。

后来三国鼎立,曹操将匈奴分为五部,彻底宣告了匈奴单于王朝的终结。

不过,匈奴单于王朝虽然没了,但匈奴人还存在。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匈奴人又一次短暂复兴,竟然还灭了西晋。

之后两百年,五胡之间相互通婚,中原的汉人也与他们通婚。最终,匈奴这个民族也就随着民族融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