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司马懿为什么会说诸葛亮活不长?

司马懿为什么会说诸葛亮活不长?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结束了他因感念刘备三顾茅庐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有意思的是,诸葛亮的老对手、魏军的统帅司马懿,早就已经从研究他的日常饮食入手,断定他活不了多久了。当真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司马懿果真活活拖死了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司马懿问蜀军使者诸葛亮平日饮食如何,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数升”。在《晋书?宣帝纪》更有具体描写,司马懿询问诸葛亮“食可几米”,使者答“三四升”,司马懿由此得出“亮将死矣”的结论。

那么问题来了,三四升米到底是多少?为什么诸葛亮吃三四升米,司马懿就觉得他快死了呢?

历朝历代的度量衡各有区别,以汉代标准,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粮食约120斤,那一升就是1.2斤,三四升大概四五斤的样子。

不过这是汉代的斤,换算成今天的标准,今天的一斤大概等于汉代四斤多一点。也就是说,诸葛亮一天大概吃掉汉代的四五斤,即今天标准的一斤米。

这就有点奇怪了,就以小编个人经验,读大学饭量最大时,也不过一顿吃三两饭,一天也没到一斤。这还是熟的米饭,换算成不含水分的生米,可能也就二三两。诸葛亮一个50多岁的老头,一天一斤米,这难道是撑死的吗?

即使这米指的就是烧熟的饭,那也挺多了。可是,史书居然明确告诉我们,司马懿觉得诸葛亮吃得少!

其实这里头的问题,就出在我们用今天吃饭的标准去衡量古人了。就比如上面两段史料,司马懿和使者的对话说的全都是“米”,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不吃菜!

我们吃的米只是提供了碳水,还需要大量的脂肪和其他蔬菜水果。古代的饮食结构很单一,缺少各种肉、菜、蛋等副食品,营养并不均衡。而且行军在外,能吃的东西就更少了。诸葛亮北伐一直缺粮,连主食都不够,更不要说副食品了。

试想一下,从山路崎岖的益州运送粮食到前线都捉襟见肘,哪有闲工夫送更难保存的菜和肉?副食品摄入不足时,就只能依靠主食补充,故而主食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简单点说,就是没别的可吃,只能吃饭了。

另外,在打仗的艰苦环境下,一来是没有那个条件,二来是士兵要尽可能的减少负重,军粮基本不可能是大米,而是小米、粗粮。

有一个佐证,那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那时候每人每月的粮票都有定额,一般二三十斤,重体力劳动者和特殊工种甚至能有四十多斤,折合下来一天怎么都超过一斤了。

但你听说过那时候有谁家粮食多得吃不完吗?基本都在叫不够吃,很多家庭都省着吃的留给老人孩子,自己却饿着肚子。那还是在有肉、蛋供应(虽然也不怎么多)的情况下。对于体力消耗更大的行军将士而言,一天一斤粮食,绝对不够。

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说明这是战士们真实的需求量,有肉有菜,还要一天1.5斤米。

那古人的标准饭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看一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例子。

战国末年,廉颇到了魏国,赵王想起用他,派使者前去看看他的状态。年已八十的老将军二话不说,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一斗米是十升,战国时的一斤大概是今天的半斤,也就是说廉颇吃了两三斤米,五斤肉!

这肉确实比较夸张,也不知道带了多少骨头多少汤水,暂且不讨论,米应该就比较体现当时的正常水平了。虽然廉颇作为武将多少比文官诸葛亮能吃点,但毕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也不可能多的太夸张。

所以,我们大体可以得出结论,在古代的成年男子,一天两斤米左右的饭量是比较常见的。如此,对于司马懿评价诸葛亮吃得少这点,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了。

当然仅仅吃得不多,也不见得就很快会一命呜呼。《三国演义》描写这段故事的时候,用了四个字,特别精准,“食少事烦”。就是说诸葛亮吃得少但管的事情多。

诸葛亮处理军政事务,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三国志》、《晋书》都记载:“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也就是说,军中打二十棍以上的处罚都必须由他亲自裁定。

我们承认诸葛亮治军公正,但这样大的工作量增添了他身体的负担。而蜀汉在国力和军事实力上都相差曹魏太多,指挥北伐大军一招不慎,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心理负担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身心两方面压力大,吃得少营养跟不上,加上行军途中舟车劳顿,铁人也扛不住啊!难怪同样统领大军,事情却比诸葛亮少的司马懿,能精准判断他这位老对手的身体状况了。

要知道,司马懿兄弟可是养生达人!在平均年龄三四十岁的古代,司马懿活到72,他弟弟司马孚更是活了93岁!除了基因好之外,注重饮食和充足的休息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司马懿后来成功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除掉曹爽独揽大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忠于曹魏的老将们死得七七八八了。而诸葛亮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真是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