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第一卷·序列·气味阴阳具体内容是什么?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一卷·序列·气味阴阳
《阴阳应象论》说:阳气积累为天,阴气累积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气肃杀而阴精收藏。阳化为气,阴能成形。阳为气,阴为五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润或燥,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李杲说]:药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淡、酸、苦、咸之味。有升、降、浮、沉之相互,厚、薄、阴、阳之不同。一物之内,兼有气味。一药之中,药理药性皆具。或气同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气如同天,温热者天之阳,凉寒者天之阴。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也。味如同地,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金、木、水、火、土,地有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也。气味薄者,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也。气味厚者,重浊成形,本乎地者亲下也。
《六节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