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怎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曹操的目的是什么

还不了解:曹操和汉献帝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是如何实现“挟天子令诸侯“的?他的目的是改朝篡汉吗?

《三国志.周瑜传》中,周瑜曾说过一句话:"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中原军阀们对曹操的看法。这也是迄今为止曹操为世人所不容的罪过之一。大家认为曹操自命为汉朝"丞相",实则干的是违背和"绑架"汉朝廷,"挟天子令诸侯"的勾当,并妄想有一天取而代之,建立曹魏天下。

由此,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

但是,史书作者往往会被前朝流传观念影响,因此所记录的史实有所偏好取舍,甚至断章取义。至于《三国演义》这种文学作品,更可随心所欲按作者的喜好刻画人物。

如果我们认真翻阅历史,从《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及《资治通鉴》等多部史籍中寻找有关记录,可以看出曹操其实并没有那么坏,至少不是企图"篡汉"的十恶不赦千古罪人。

一."换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

汉朝最后的皇上献帝刘协,先被挟持搬迁到长安,返回洛阳后又被曹操迁至许昌"看护"起来。他的一生好似一具任人摆布的玩偶,可怜又可悲。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当然应该首推董卓。

可是进一步深究其原因,袁绍又脱不了干系。

当初董卓在西北某地称王称霸,正在大草原上与一帮"夷狄"们称兄道弟喝酒吃肉呢。如果没接到朝廷命令,这个"藩王"怎么可能踏入帝都?

灵帝死后,张让等一批专权宦官,与后宫的实权派大将军何进斗得你死我活。何进杀了灵帝"托孤"的宦官蹇硕后,与皇城禁卫军首领——"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商议,进一步消灭宦官。

袁绍提出一个建议:借助地方大军的强大军事势力剪除宦官。

汉献帝刘协

迫于同父异母妹妹何太后的反对,何进一度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后消息透露出去,他反被宦官杀死。袁绍此时正率领部下追杀宦官,董卓也接到命令如约而至。事实证明袁绍这一举措完全是"引狼入室"。他自己也被董卓在皇城的烧杀掳掠蛮横无理震惊到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袁绍这个致使董卓上台的始作俑者。此时恐怕一定后悔莫及——肠子都悔青了!

曹操当时也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属袁绍的哥们儿。他似乎没有袁绍的权势,也没有密切干政的野心。面对如狼似虎的董卓只能选择悄悄离开。但他究竟是个不甘寂寞的能人,回到家乡陈留立即招募了一批士兵拉起队伍。

董卓废了胆小怕事的少帝刘辫,另立了聪明伶俐的献帝刘协——他的行动不仅是"挟天子令诸侯",而是

"换天子令诸侯"

了。

因袁绍家族享有"四世三公"的声誉,又因他在朝廷曾经的权势,所以在他周围迅速聚集了一批"反董(卓)"势力,最终发展成讨伐董卓的联盟。

但是,这个松散的联盟成员各怀鬼胎。包括袁绍在内都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而不是真心讨伐董卓。到头来,只有孙坚和曹操两人曾与董卓的西凉军对阵,二人虽败犹荣。可见曹操还是很有正义感的。

当然,董卓这个恶霸"多行不义必自毙"。骄横的董卓生气时曾把长矛投向义子吕布,惊得吕布赶紧躲开。后来吕布又与董卓的婢女私通,他估计已被董卓了解了。吕布思前想后觉得待在董卓身边很危险,于是在王允劝说下,先下手为强杀了他——此事并没有连环计也没有貂蝉,那都是罗贯中为了故事好看而杜撰的。

二. 袁绍把大好机会拱手送给曹操

董卓死后,袁绍在冀州一带与韩馥、公孙瓒等人争夺地盘打斗了多年。他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也有一拼。

此时曹操因为大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收编了号称三十万人的青州军,势力不断扩大。作为一起长大的发小,袁绍这会儿还是"罩着"曹操的——"表其为东郡太守"。而曹操也投桃报李,"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

董卓与王允死后,长安城里的大权被董卓部将郭汜和李傕把持。这二人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击,搅得皇城里不得安宁。后来,献帝在和等人护卫下逃出长安,一路向东回到了洛阳。

此时,对袁绍来说是个天赐的极好机会。原本他就担任过少帝时的禁卫军首领,且在朝野拥有一定声望,再次进入洛阳"勤王"——以类似摄政宰相的身份把持朝廷政权,为自己今后谋取中原霸主打下基础,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袁绍

他的谋士沮授立即建议:"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但是,如同当年出馊主意把董卓引入朝堂一样,

看似聪明的袁绍,在关键时刻总是"脑子进水"

——

他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成为"宰相"的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沮授的意见遭到袁绍另两位谋士郭图和淳于琼的反对。他们对袁绍说:汉室衰微已经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当前各路英雄分别占据各个州郡,正是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天子迎到身边,动不动都得向小皇帝上表请示。如果服从命令就会失去权力,不服从就背着抗拒诏命的罪名。这不是个好事。

于是,袁绍否决了沮授的建议。袁绍这个世家子弟常常自命不凡,但他在关键时刻比起小兄弟曹操显然目光短浅。

于是,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先是带兵迎接献帝,后来又借口洛阳过于破败,把献帝迁到了自己的属地许昌,牢牢地抓在手里。

曹操如此轻而易举获得了"挟天子令诸侯"的权势——应该说是袁绍拱手相让的。

由此看出,袁绍和曹操的才华与人生格局,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袁绍的起点看似很高,除了袁氏家族的威望,他在朝廷也曾居于实权高位,讨伐董卓时一举天下相应。但是,这一切优势都被他自己白白葬送了。其实,我们从袁绍和曹操小时候的故事就能看出,两人的智商情商差距显然不是一点。

于是他的人生就只剩了下坡路。所以官渡之战的落败也是必然。

三,刚愎自用的袁绍与后来居上的曹操

把汉献帝"收入囊中"的曹操,果然因此获得了很多便利。

因被献帝授予各种高级职位,曹操"借天子以自重",很快占领了大片土地。关中的一些割据势力因此也纷纷前来归附。此时的袁绍才后悔不迭,发现曹操占了大便宜——原来自己鼠目寸光,白白把好机会拱手送给了曹操啊…….

心有不甘的袁绍,要求曹操迁都鄄城。因为那里距离自己的地盘近,便于自己想方设法对其加以控制。但是,此时的曹操已非昔日袁绍手下的小跟班。他不但一口回绝,还出言不逊责备袁绍:你兵多地广,可是却不出兵勤王,只顾着与他人争夺地盘。

袁绍

袁绍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他愤愤地对旁人说:要不是我帮他,曹操这小子好几次都差点死翘翘了,现在居然在我面前耀武扬威发号施令!

更让袁绍不能容忍的是,曹操自任为大将军,而任命袁绍为太尉。太尉虽贵,但地位在大将军之下。是可忍,熟不可忍!深感屈辱的袁绍于是上表不受封拜。

此时,袁绍的谋臣田丰又提议:"我们应该及早夺取许都,奉迎天子。到那时我们也可以事事以诏书为名号令四海,这才是上策。"他让袁绍干脆打到许昌去,把献帝夺回来。

但袁绍依然不听。此时他认为具有军事实力才是硬道理:只要我打下更多地盘。你曹操便奈何我不得,朝廷迟早还会是我的。袁绍亲领大军攻打公孙瓒,很快就占据了幽州。

曹操自知此时实力还不足与袁绍对抗,于是以天子的名义派孔融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让他兼管四个州。接着曹操很快战胜并杀死了吕布,且收降了张绣,势力迅速扩大。

沮授和田丰都是卓越的军师,但袁绍听不进他们的建议,最终让自己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

接下来就是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对决。处于劣势的曹操善于分析客观条件,虚心听取正确意见,扬长避短采用巧妙战术,终于赢得了胜利。

性格决定命运。虽然袁绍生于"四世三公"之家,但他的人生格局显然过于狭小。而出身"赘阉遗丑"家族的曹操,则以其目光远大和善于把握机会,再加上颇会用人,终于由弱转强进而一统了北方。

四,曹操果真想取代汉朝建立"魏国"吗?

让我们再来看看献帝被曹操"挟持"后的境遇。

到达许昌后,献帝虽然只是"傀儡皇帝",对国家大事并无指挥和发布命令的实权,但他作为一个汉朝皇权的象征人物,被曹操很好地供奉着。不但衣食无忧,后宫嫔妃众多,还有前朝的官员等侍奉着。

献帝是个聪明人。从他不畏董卓强权、口齿伶俐回答问题就看得出来。在长安乱世时,他还下诏煮粥接济灾民,并调解郭汜和李傕的矛盾——此时的刘协年仅十四五岁,可见他并非平庸之人。

至于车骑将军董承受帝衣带密诏,联合诸人想诛杀曹操一事,以刘协的聪明,他不会不知一旦事情败露的严重后果。

董承

几部史书中,都仅有"董承受帝衣带密诏"的字眼,并没有记录刘协的半点行动或笔迹流传。所以这事到底是刘协的秘令,还是董承一意孤行假传密诏,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事情败露之后,曹操大开杀戒没什么好说的——我待你们不薄,你们却在密谋杀我,这还了得?!

我们从任何史书上,也都找不到曹操想要取代献帝,从而改朝换代的记录。

甚至有一次,当献帝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对曹操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意思是说,如果你打算辅佐我,就要宽厚一些,如果不能,就请开恩把我废掉。"

汉献帝

曹操听闻此话非但没有愤怒,反而汗流浃背地离开了皇宫。这足以说明曹操虽然"挟持"着献帝,对他还是怀有臣子的敬畏之心。如果换成董卓之类,恐怕一怒之下会杀了刘协,或者更换另一个傀儡。如果没有曹操,献帝的命运很可能更惨。

曹操在著名的《述志令》——表明自己心迹的文章中说:"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他在这篇文章中还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更是最鲜明地表态。

由此可知,曹操终身都未曾想过要篡夺汉献帝的皇位取而代之。他最初的志向只是当一个征西将军——想以此作为墓志铭。他感慨如果不是自己"挟天子",不知会多少人来抢权篡政。

汉献帝与曹操

袁术和袁绍兄弟都曾有称帝的打算。特别是袁术,从孙策处获得传国玉玺后立即称帝。但这个可笑而不自量力的家伙,只能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以,汉献帝能够平安地寿终正寝,东汉能够维持到公元220年,都是曹操的功劳。至于后来曹丕逼迫献帝退位登基建立曹魏王朝,完全是他个人所为,并不关其父曹操的事。

结论:

作为一代杰出人物,曹操虽未能结束动乱一统中国,但他的所作所为是值得人们称道的。历史及文学作品中多有黑化曹操之处,仔细研究可知曹操确为豪杰英雄。

"挟天子令诸侯"这个行为,曾是曹操为后人诟病的主要"劣迹"。但我们仔细查阅资料便知,曹操绝非想取代汉献帝,实际上反而保护了他,使得汉朝延续了多年。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

《资治通鉴》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