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背后是何原因?为何这么做
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黛玉葬花”被称为最美的行为艺术。春天落英缤纷之中,林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何等之美。
不过,黛玉葬花显然不是“行为艺术”,也不是她每天闲着无聊要替大观园做清洁工。黛玉葬花的中心思想,体现的是林黛玉的自我认识!
(第二十三回)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岂不是干净”五个字,才是“黛玉葬花”的真正精髓。
花是美丽、希望、青春的象征。如花似玉,鲜花着锦,花样年华……
古往今来,人们对花都有一种复杂之情。一方面花之美丽让人神往,另一方面花期短暂又令人神伤。
古人常将花比作女儿,什么“人比花娇”,“花容月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只恐夜深花睡去”……
《红楼梦》也处处以花喻女儿,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咏白海棠》、《菊花诗》、《红梅花》、《桃花行》等。
花被赋予“女儿”的寓意,孑然一身的林黛玉对花期短暂更是倍加敏感,很容易与自身的离丧结合。
黛玉眼中的春看落花只是悲情,“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有谁怜”是知花、懂花的黛玉,感伤落花时的不舍和痛惜。
“有谁怜”就是“我怜”!所以才会说“侬今葬花人笑痴”……
花的结局很悲情,或掉落泥土被人践踏,或落入流水浸染尘世的“泥淖”肮脏……黛玉不忍花有此劫,尽力将之收集,装进花囊,葬入花冢,就是葬花!
花儿埋进土中,尘归尘土归土,不受世间凡俗的肮脏浸染,是为“质本洁来还洁去”!
林黛玉从花的经历感叹自身命运,才说“他年葬侬知是谁”?
人如花一般,终究要死。但死无葬身之地,就如那落花无人问津一般。如果能有知心人收葬,则不枉世上来这一遭,一如被林黛玉“埋葬”的那些花。
脂砚斋评价黛玉葬花非常恰当。【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侧批: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庚辰侧批:宁使香魂随土化。】
黛玉葬花就是一腔痴情,体现出“愿得一人心”的向往。
贾宝玉自谓惜花人,不忍看落花于地被人践踏。将之收集起来投入水中,顺水流出。
宝玉认为水是“洁”的,才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土是“浊”的,“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但他的“女儿观”很片面。水固然“洁”,却也有臭河沟、烂泥塘,主要是谁在管理。
花儿投入干净水域,就是洁。可随着水流到外面被污浊浸染,还是不免脏了。
泥固然是“浊”,可若像黛玉那样将花儿收集在花囊,再埋入花冢,最终化于尘土就是洁。
林黛玉比贾宝玉高明在,她的思想境界更高,想得更深,从底层解决了“洁”的问题。
现代人一说“洁”,就是指女儿清白,认为处子之身是“洁”。这点很片面!
古人的洁,是精神的洁。所以尤三姐哪怕仍是完璧,她放浪形骸也是“不洁”。
而妙玉的追求更极致!她自居槛外人,冷眼旁观“槛内”红尘俗世都是不洁的。
妙玉结局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如果解读成她被强盗玷污,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妙玉之“陷入泥淖”,是她在贾家抄家后不能安心避世,不得已重入红尘再蹈肮脏。
林黛玉的“洁”没有妙玉清高。她认定的真心就是“洁”。如果她能与贾宝玉一生知己,哪怕人生像花儿一样短暂,贾宝玉也会好好“收葬”她。她就是“洁”的。
她若不能与贾宝玉有结果,被外嫁他人背弃初心,固然明媒正娶也是“不洁”!
所以,黛玉葬花所求无外乎一段真心、真情的“净土”!
可惜事与愿违,林黛玉的结局就像那随风飞去的花儿一般,离开贾家被裹挟去了远方。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宝黛姻缘无望的黛玉,放弃了“净土”的执念。她想象花儿般自由随风飞起。脱离贾家“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桎梏。
至于随波逐流,不知落在何处,被谁收葬。“嫁与东风春不管,随尔去,忍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