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拳不让战败的楚文王进城,为什么还被称为忠臣?

鬻拳,鬻氏,名拳,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以忠义赤诚,敢于犯言直谏留名青史,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古以来,君主无不爱自己,也爱自己的国家,因此喜欢忠臣,却也害怕忠臣。

因为真正的忠臣往往是谏臣,甚至是诤臣,他们总会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得失而犯上直谏。

春秋时期就有这么一位忠臣,与大多数诤臣不同,先用嘴劝谏,见没有效果,便拿武器威胁,他便是楚国重臣鬻拳。

春秋初期,蔡国、息国是领土相接的诸侯国,两国国君娶了一对姐妹,有连襟之情。

公元前684年,息妫出嫁时路过蔡国境地,蔡侯听说小姨子来了,于是留下来吃个便饭。

这原本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可以批判的,可是蔡侯见小姨子长得漂亮,言语中有调戏之意。

《左传》有记载,“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

息侯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想要发兵攻打蔡国,但是实力不济,于是派使者向楚国求援。

使者对楚文王说:蔡国因为仗着齐国的庇护,数次对楚国不敬,应该好好教训下。

楚国假装发兵攻打息国,蔡国和息国是战略联盟,必然引兵来救,到时候我们内外合兵,蔡国必然大败。

楚文王早就对蔡国心生不满,一听有这等好事,哪会不答应。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楚国出兵攻打息国,息国向蔡国求救,然后蔡国亲率大军支援,楚、息两国反过来攻打蔡国。

直到此刻,蔡侯才知道这是一个圈套,可是一切都晚了,蔡军大败,自己也被掳回到楚国。

因为蔡侯曾经对楚国大不敬,所以楚文王向杀掉他,用来恐吓周围不听话的诸侯。

这时候,鬻拳站出来了,他认为楚国正准备北上中原,不应该杀蔡侯。如果杀了他,必然令周边诸侯人人自危,给楚国北上中原增加阻力。

如果放了蔡侯,会向周边诸侯们彰显楚国恩服天下,有利于称霸中原。

虽然鬻拳说得有道理,可是楚文王刚愎自用没有听,还是要杀蔡侯。

鬻拳也是个暴脾气,冲上前一手抓住楚文王衣袖,一手抽出佩剑威胁。说道“我宁愿和大王一起死,也不想大王失德于天下。”

楚文王非常害怕,只得点头答应。当蔡后安全离开后,鬻拳跪地向楚文王请罪,“我用刀剑威胁大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行了”。

楚文王知道鬻拳的德行,表示原谅他,可是鬻拳不答应,用佩剑砍断自己的双脚。楚文王有感鬻拳的高义,将其断足藏于宫中,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不听忠谏的过失。

鬻拳失去双腿行走不便,楚文王便让他掌管郢都城门的防卫。

公元前676年,楚文王亲率大军进攻巴国,可是阎敖家族叛乱,导致战争失败,楚怀王脸部还中了一箭。

当楚文王退回郢都时,鬻拳没有打开城门,他要求楚文王去攻打不朝贡的黄国,因为楚国先王几乎都是战无不胜。

楚文王没有办法,转身去攻打黄国,这一次全军用命,楚军大胜。

《左传》有记载,“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

可惜的是,在回来的途中,楚文王的箭伤复发病逝。鬻拳亲自送葬楚文王后,引剑自刎,死后被葬在楚文王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