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到底在害怕什么 赵光义为什么要极力反对迁都洛阳
对赵光义迁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光义为何害怕宋太祖迁都洛阳?
赵光义剧照
赵光义,北宋第二任皇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亲弟弟。学过历史的都了解,在他身上有两个未解之谜,一个是金匮之盟,一个是烛光斧影。
金匮之盟由杜太后主导,按兄终弟及的方式传承皇位。因盟约没有具体内容记载流传下来,故有独传和三传之争,但不论怎么争论,赵大和赵二都是在传承之内的。
烛光斧影是开宝九年的一天,太祖召见赵光义,而后太祖暴毙,赵光义继位,就是后来的宋太宗。都说是赵光义弑君,但因有金匮之盟,所以他上位又不存在争议。
我们都了解,历朝历代都是父传子,除非皇帝没有子嗣,才会选择其他传位方式,传给兄弟也是有可能的。但宋太祖是有子嗣的,且还不止一个儿子,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除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早亡外,二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都长大成人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是完全有能力继承皇位的。那为什么还会有“金匮之盟”,兄终弟及这种传位方式呢?
五代传国
这就要从五代十国时期说起了,五代时期可以用一个字乱、两个字很乱、三个字非常乱来形容。每天上演的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子弑父、弟杀兄、大臣杀皇帝,没有一个朝代能够长久安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的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时间较长,五代政权统治者孔武有力,但都没有系统治理国家的能力,导致政权更迭严重。从后汉到后周,社会才有了安定因素,可皇帝都短命,无法长期延续国祚,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儿子年龄最大的才十岁,他能够进行陈桥兵变,除了大家习惯了政权更迭,更是由于周氏主幼,才让赵匡胤有了兵变的可能。他只有传位给长君才能摆脱国祚短命的“魔咒”。所以他也只能接受杜太后主持的“金匮之盟”,保全北宋国祚的长期延续。
可能是老天眷顾赵匡胤吧,他没有像前面五代皇帝那样短命。北宋不仅灭了周边小国,也没有出现动乱,似有天下承平,百姓丰衣足食的景象。更重要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长大了,皇帝也是人,也是会有私心的,谁都不愿意把皇位传给儿子以外的人。但因为有“金匮之盟”在,赵匡胤也不能直接废了盟约,或者给赵光义制造“意外”。
所以他只能用“耍赖”的方式,迁都洛阳。可当他提出这个方案时,除了皇帝本人,其他大臣全部反对,当然其中包括赵光义,最终赵光义说了一句:“国运能否长久,在德不在险”,把迁都的事全面搁置。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是未来皇位接班人,况且迁都洛阳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要比开封强百倍,为什么还要极力反对迁都洛阳呢?他究竟在怕什么?
首先,从赵匡胤后期对赵光义确实是按照接班人的待遇来进行的,杜太后去世一个月后,即建隆二年七月,赵匡胤就正式封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按照五代的习惯,开封府尹多半为皇室继位人担任。
第二,赵光义身边已经聚集的不少臣属,一旦迁都洛阳他的权势将一落千丈,自然身边的利益集团也将土崩瓦解。
第三,赵德昭已经成年,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利益牵扯的人聚集。一旦成势,再加上皇帝的暗中扶持,最后由谁继承皇位真的很难说。
第四,金匮之盟只是内部协议,并没有明召天下。皇帝一旦暗中掣肘,即使他能够登基,皇位也很难坐稳。
第五,群臣反对皇帝迁都,是因为五代以来均以开封为都,基础建设完善。此时洛阳破败,国家又刚建立,财政困难,再加上赵匡胤是和平夺权,朝内大臣利益并没有遭到破坏和清洗,所以都不愿意迁都。但不等于所有大臣都是支持赵光义接位的,一旦迁都洛阳,这部分人必然会依靠皇帝,成为继位的障碍。
最终因为赵光义的一句“国运能否长久,在德不在险”,使得皇帝放弃迁都。
但从地理位置来说,开封确实不符合为都,没有任何天险。反观洛阳有八关,一旦出事,即使被围,也能依据天险妨碍获得援军时间,也许就不会发生北宋末期皇室被一锅端的命运。
也许是天道轮回,赵光义恐怕也没想到,最后还是将皇位“还”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可真是令人感到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