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什么是红衣大炮?潼关之战事满清是如何得到的?

潼关之战是满清,李自成,明朝三方的博弈。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明末清初,红衣大炮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谁拥有了红衣大炮,谁的杀伤力就强,大炮轰击敌军,霎时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坚固的城墙在红衣大炮面前,也不堪一击,火力猛烈,城墙往往很快倒塌。

那么,红衣大炮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何后来满清也获得了红衣大炮呢?

红衣大炮原来称“红夷大炮”,长约三米,重约一吨,射程大概一千米,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使用的舰用长炮,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明朝随即开始仿制,并获得了成功。

红夷大炮之所以改称“红衣大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明朝官员当时经常在大炮上盖上红布,所以,因此得名;还有一说为满清获得了大炮之后,因为其本身对“夷”字比较忌讳,于是,改称红衣大炮。

不管怎么称呼,这红衣大炮威力巨大,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红夷大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史书记载,后金军在攻城时,袁崇焕指挥明军,用红衣大炮轰击,后金军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成军以来首次被挫败,打破了不可战胜的神话,后金军连续攻城两天,没有丝毫占到便宜,于是,只得撤军,史称“宁远大捷”。

《明史·袁崇焕传》:明日,大军进攻,载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炮,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而启倧亦以然炮死。

天启七年(1627年),宁锦之战,后金军来攻,红夷大炮再次发挥了巨大威力,袁崇焕下令用大炮轰击后金军,在炮火猛烈的轰击下,后金军死伤惨重,很快撤军,明军大胜,史称“宁锦大捷”。

《明史·袁崇焕传》: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炮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

这两次大捷,都是明军获胜,后金军惨败,红衣大炮轰击强大的后金骑兵,令敌人灰飞烟灭,功不可没。

而后来红衣大炮到了满清手中,也为满清取得了多次大胜。

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满清军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进攻潼关,李自成亲自率领大顺军列阵迎战,一开始,清军因主力及红衣大炮没有到达,坚守不战。

次年正月,等红衣大炮到了,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击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军队遭受重创,最终惨败。

《清史稿 列传五》:二年正月,自成亲率步骑迎战,师奋击,歼其步卒,骑卒溃。及夜,屡犯屡北,凿重壕,立坚壁。师进,发巨?迭战,自成兵三百骑冲我师,贝勒尼堪、贝子尚善等跃马夹击,屡破敌垒,尸满壕堑,械胄弥山野,自成精锐略尽,遁归西安。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围攻扬州,使用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写血书告急,而南明朝廷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殉国,满清进城屠杀十日,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被称“扬州十日”。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满清的红衣大炮是怎么得来的呢?

满清获得红衣大炮,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利用俘虏明军的工匠,仿制红衣大炮。

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军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其二,明朝投降过去的明军将领,带过去了不少红衣大炮。

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明朝将领孔有德,率叛军及家眷一万多人投降了满清,在鸭绿江口与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率领的后金兵会合。

孔有德带去了后金军急需的红衣大炮及匠人,也因为如此,皇太极对他们非常重视,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清朝成立后,孔有德被封恭顺王,后改封定南王。

孔有德背叛大明王朝,当了叛徒,投降了满清,为满清攻打南明,并随多铎追击李自成大顺军,助纣为虐,实在可耻,有德变无德。

满清正是获得了红衣大炮,战斗力大增,最终击败李自成和南明朝廷,入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