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项羽为什么不肯渡过乌江卷土重来?

项羽为什么不肯渡过乌江卷土重来?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秦朝末年,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

先有陈胜、吴广“戍卒叫,函谷举”,后有楚国项梁、项籍起兵江东,一时风起云涌,山雨欲来。

秦亡后,农民军反秦的斗争转化为农民军领袖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后期只剩下了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军事集团。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刘邦率兵紧追不舍,项羽以八百骑兵突围,转战至乌江渡口。

据史料记载,这时有人划着一条小船,劝项羽过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拒绝了该人的好意。

就这么一件事,晚唐李牧在乌江亭写下著名的诗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诗中只是谈及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件事,并没有说明什么原因。而杜牧只是做出了一种假设,假如渡江顺利,卷土重来,这事指不定谁赢谁输,谁笑到最后。也没有对项羽为什么不过江进行分析。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为什么不肯渡江呢?

传统解释:无颜见江东父老

常见的说法,当时项羽从江东起义过江时,有八千子弟,经过几年战争的损耗,身边就一二十人了,当初意气风发,豪气干云,现在确是狼狈逃命,被敌兵穷追不舍,两下对比,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也就是说,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是项羽不肯渡江的原因。当年笔者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介绍江东父老、卷土重来的时候,也是这么提及的。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呢?常见的说法站得住脚吗?还是这是唯一的解释呢?

事情很蹊跷,全在亭长二字上

其实,对项羽肯不肯过江东,还是需要分析当时他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最早记载和记录项羽乌江自刎的,主要就是《史记》和《汉书》,二者差别不大。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本纪》

大家看哈,为什么这个时候会有一条船出现?汉王大兵压境,乌江多大地方,难道不受影响,鸡不飞狗不跳吗?为什么亭长不随普通民众躲避战乱呢?该亭长凭什么能够甘冒风险前来搭救霸王?并且好言相劝,想方设法鼓励项羽。

我就问问,你一点不觉得其中可疑吗?有诈吗?

这个来接项羽过江的人,是什么身份?

亭长呀。乌江亭长。

汉王起兵造反前,也是亭长,泗水亭长。

姑且不论泗水亭长和乌江亭长是否相识。

如果江东父老真有心来助霸王,安排什么人不可,为什么要安排一亭长呢?这条船上有一亭长,会不会还有别的人呢,是不是还有别的船呢?

项羽被一个得志的亭长从垓下追到乌江边,而乌江边正好又有一个亭长说要渡项羽过江,为什么这么巧?

难道不值得怀疑吗?

所以上文开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本来就是想渡过乌江的。而亭长仅仅就说了一句鼓励的话,项羽反而不想过江了。

为什么呀?

就是项羽已经起了疑心了,项羽怀疑这个亭长,指不定就是刘邦派过来抓他的,只不过是布一个局而已。

项羽想渡江,不可以,因为可能上了船,就中了圈套。项羽不渡江,也不行,因为追兵马上就要赶来,而身边就几个人几匹马了,必死无疑。

与其死在亭长手上,被天下人笑话,那还不如自己自杀来得刚烈痛快一点。

这就是项羽不回江东称王的原因,局面已经全部被刘邦掌控,只是没有人点破而已。

有人会说,既然如此,那项羽和亭长还说那一番话,有什么作用呢?

没有作用,只是相当于临终的遗言,对江东父老的遗言,借亭长之口传达给江东父老。

清代的文人李渔,就是从亭长这两个字来分析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的?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唐、宋以来,这么多才子、学人就没有注意到“亭长”两个字呢?司马迁在记录这件事情的时候,为什么会提到这个艄公是亭长的身份呢?

说起亭长二字,不能不说让霸王丧魂失魄。

泗水亭长,乌江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