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夷陵之后,刘备为何要待在白帝城呢?
兵败夷陵之后,刘备逃到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此后一直没有回到蜀汉都城成都,而是继续呆在白帝城。期间诸葛亮多次请求刘备回成都主持大局,他一概不理。第二年三月,自感时日无多的刘备召来诸葛亮,上演了一出感人肺腑的托孤戏码,四月二十四日(223年6月10日)病逝。
刘备至死未回成都,当然不是因为不敢。蜀汉其实是一个建立在刘备个人声望上的政权,他在蜀汉的地位非常崇高。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曹丕在曹魏的地位。
曹丕若死了,曹魏立刻就可以推出一位新君,不影响曹魏的内部稳定。刘备若死了,能接替他位置的一个也没有。刘禅能够勉强稳住政局,是因为有诸葛亮这个超级外挂。也就是说,刘备根本没有不敢回成都的理由,成都没什么让他感到恐惧的。那为什么刘备就是不回去呢?
这么说吧,不是不敢,一是感到羞愧,没有颜面回去见大臣们;二是心灰意冷,对统一天下再也没有信心。为啥?还不就是因为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两场战役对蜀汉影响很大,可以说攸关国运,甚至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先说襄樊之战。公元219年,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失败,退回长安,由攻势转为守势。孙权趁机调集大军,准备再次发动合肥之战。顺带一提,此前孙权已经打过2次合肥,每次都是出兵十万,无功而返,得名“孙十万”。这时的孙权还不知道,合肥是东吴无法征服之城,后来又打了4次,还是没成功。
曹操得知孙权动向,便抽调各州兵力驻屯扬州,想要阻住孙权北上的通道。关羽看到这两家快要打起来,认为时机难得,于是出兵攻打荆州北部的襄阳和樊城。可他没想到,孙权对蜀汉阵营早有意见,更不想看到蜀汉做大,在背后来了一刀,趁他与曹军交战,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拿下了关羽的大本营南郡。
此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由于孙权背盟,关羽败走麦城,和长子关平一起于临沮被吴将杀害,头颅都被割了。但对于蜀汉来说,更严重的后果是丢失了在荆州的地盘,南郡、零陵郡以及武陵郡,失去了北伐的一大基地。蜀汉本就弱小,只有部分荆州和益州,少了荆州,处境更为雪上加霜。
东吴原有荆州的三个郡(长沙郡、江夏郡、桂阳郡),再加上新得的,就有了六个郡,不仅增加了地盘,而且还全据长江,进一步巩固了东吴政权的安全。而对蜀汉来说,强大起来的东吴是一大威胁。因而刘备大为震怒,称帝后亲自率领5万大军(蜀汉常备军4万多、新投来的五溪蛮夷约1万),于221年对东吴发动大规模进攻。打的旗号是为结义兄弟关羽报仇,但这很可能只是符合他人设的一种表面说辞,实质上为的是夺回荆州。没了荆州的蜀汉,难以走出蜀地。
但道理是这个道理,当时的蜀汉,已经在襄樊之战中损失惨重,蜀汉驻扎在荆州的关羽军团全军覆没,据史料统计,至少死了3万人。这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此战中曹魏损失的士兵大约也在3万以上,之后曹魏退回北方,很长时间没有南征。比曹魏体量小得多的蜀汉,更是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因而很多蜀汉文武极力阻止刘备,认为应该休养生息几年后再出兵。但刘备通通不听,一意孤行御驾亲征。
孙权有点害怕,想跟刘备求和。东吴重臣诸葛瑾(诸葛亮之兄)还给刘备写了封信,大意是您不能因为关羽之死而失去了理智,您和关羽再亲,难道还能亲得过汉朝各位先帝?您是要做大事的人,不要被个人仇恨蒙蔽了双眼,更不能因小失大。这话挺有理,但诸葛瑾搞错了重点,刘备攻东吴,为关羽报仇本来就是其次,夺回荆州才是主要的。
显然孙权不可能放弃到手的好处,他想要将蜀汉势力赶出荆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对此刘备心知肚明,双方也就没什么好谈,便拒绝议和继续攻东吴。悲催的是,此战蜀汉又败了。而且失败的原因主要在刘备身上,他采用了错误的战术。不察地形,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崎岖山道之中,还将战线拉开了七百里,处处结营、没有重点,正好方便了吴军各个击破。
曹丕知道后,叹道“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此次兵败对刘备的打击是沉重的,留下个不会打仗的笑柄只是小事,主要是带出来的将士又损失了许多,具体伤亡不知道,但有些史料记载刘备“仅以身免”,纵然还活着一些,想来也不会很多,刘备愧对当初阻止他出兵的蜀汉臣子。
最主要的是,刘备知道,若不能在此战夺回荆州,以后就更难了。没有荆州,又何谈光复汉室?他人生最大的目标,基本没有完成的可能。一念至此,刘备都没什么心情活下去了,还回什么成都。果然,没多久就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