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为何东吴还能独自支撑那么久?

公元263年,为了达到司马昭代魏自立的野心,在当时朝野都反对的情况之下,司马昭派出钟会、邓艾等十八路大军兵分三路伐蜀。

虽然当时的蜀汉已经颓败,后主刘禅宠幸宦官,可是此时的蜀汉还有姜维等一干能臣,虽然丢了汉中,可凭借剑阁天险也差点让伐蜀计划泡汤,幸得邓艾的“偷渡阴平”让司马昭能够成功灭蜀。

蜀汉灭亡之后,魏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按照邓艾当时的计划设想,灭亡蜀汉之后就可趁机沿着巫县沿江东下,凭借当时西晋的国力绝对可以灭了东吴,然而由于在这之后邓艾、钟会内讧,姜维的“一计害三贤”让曹魏失去了两位顶级名将,最终伐吴决议被耽搁了下来,而这一拖就是十七年。

直到公元281年,司马炎灭了东吴,至此天下重归一统,那么在曹魏灭亡东吴之后,东吴是靠着什么抵抗西晋呢?

西晋忙于禅让,无力顾及东吴

其实当年司马昭灭亡蜀汉的决议我们要清楚,他并不是真的说想从天下一统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而是想要以灭亡蜀汉为契机给自己取代曹魏制造声望。

当年“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家是掌握了曹魏的大权,可是曹魏当时无论朝野还有很多人不服他们,其中光淮南地区就有三次大规模的叛乱,历史称为淮南三叛。

可是当曹魏朝堂上的势力都被削弱之后,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此处理曹髦,这个皇帝面对司马家采取的是拒绝不配合的态度,因而导致禅让之路阻力重重,为此司马昭只有兵行险着,当街弑君。

这一下为其铲除了祸患,可是却让他陷入了舆论漩涡,直接让他的声望跌倒了谷底,颍川陈家甚至说出来“杀贾充以谢天下”,明显就是一幅不配合的态度。

所以为了挽回政治上的声望,司马昭唯有灭亡蜀汉才能给自己禅让做准备,可惜的是他的计划还没有实现就死了。

最后由他的儿子司马炎取代了司马昭的位置,可是司马昭在此以前并不像其父司马昭一样拥有很高的声望,虽然他获得了众多士人的拥护,可是并不代表他能够保障司马家的天下。

在西晋建立之后,便呈现了一幅“亡国”气象,西晋的党争非常激烈,贾充为首的功臣集团想要占据权力中枢,另一股名士集团不满贾充一直占据核心,一直想要挑战权威。

因此当时的西晋可以说是矛盾重重,这也成为了西晋统一的最大障碍,而司马炎当时也由于刚登基不久,急需朝堂上的平衡,因此先是着手解决内部矛盾再考虑其他,因此西晋的统一大业就拖了将近17年。

东吴良将尚在

其实自古以来,北方政权想要进攻长江面对的一个很难的险阻就是长江。当年的船可不像现在这样,遇上较大一点的风浪就会颠簸,所以古时候训练水军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东吴“水兵舟战,行家里手”不是八个字就能道明的,而是世世代代靠着船为生才练就了绝佳的水性。

而当年西晋为了消灭东吴训练水兵足足派遣王濬在益州训练了七年才算成功,从这就可以看出,水战和水兵有多么严苛。

而除了东吴拥有长江天堑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东吴尚有良将,凭借着这一员大将,东吴硬抗西晋十七年,而他就是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

其实司马炎刚登基之初也不是没想过立马消灭东吴,为此他派出了名将羊祜出镇荆州,目的就是凭借西晋的国力硬生生压倒东吴。

羊祜上任荆州之时,荆州民生凋敝,羊祜对此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时西晋占据了荆州土地较为肥沃的一块,而且这背后就是广阔的中原地带,只要发展好荆州就能够为后来攻灭东吴做准备,毕竟东吴在国力上是远远不能同西晋相比的。

历史证明,羊祜的战略是可行的,后来西晋灭吴靠的正是羊祜的战略规划。可是羊祜是一个战略大家,在战术上却只能被称为二流,而当时的东吴恰恰有一个战术大家,他就是东吴名将陆抗。

陆抗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子,在父亲死后他出镇荆州,成为了东吴最后的“擎天柱”,直面羊祜。对于羊祜的以战养战,别人看不出其中的危害性,可是陆抗却看得很清楚,为此多次上书孙皓,可惜当时东吴也是内耗严重,陆抗的建议一直被搁置。

为此陆抗心急如焚,可是没有办法,他只能靠着自己的军事才华守卫着东吴。公元272年,这一年发生了一次大战更坚定了羊祜的决心:只要陆抗尚在,东吴就灭不了。

当时东吴西陵守将步阐由于受到孙皓猜忌想要投靠羊祜,羊祜立马派出兵马接应,这边陆抗也收到了消息,一个是坚决救援,一个是围城打援。

当时羊祜拥有八万西晋军队,而陆抗只有三万,两者差距巨大,可是名将陆抗采取的战术非常正确,对于西陵他只是围而不攻,而是以主力先是对抗羊祜的援军,因为西陵完全是靠着羊祜才能坚守到现在的,打掉了羊祜的援军西陵才可以化险为夷。

在西陵之战的对决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羊祜在战略上是高明的,可是战术上他却非常业余,处处被陆抗牵着鼻子走,最后羊祜三倍于地却被陆抗打了个大败。

也因此次大战,羊祜便认识到只要陆抗在东吴,那么西晋绝对灭不了东吴,因此他建议司马炎,灭亡东吴只能等到陆抗死后。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蜀汉灭亡之后,东吴能够支撑这么久,凭借陆抗,东吴在蜀汉灭亡之后又撑了十七年,直到陆抗死后六年,西晋大举伐吴,从此天下重归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