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越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第八雄?

越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第八雄?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春秋跟战国区别还是挺大的,能在春秋称霸、并不意味着能在战国称雄。像越国这种本来就很有水分的“霸主”,在战国连一个回合都撑不下去也就不奇怪了。

所谓的春秋霸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唯我独尊、具备横扫天下实力的超级强国。起初,所谓的“霸”,能够替周天子行使部分职能:对北反击游牧部落的侵略,即所谓的“攘夷”;对南对抗咄咄逼人的楚国,维护周王室分封制度的尊严。对内,诸侯国之间起了争执、冲突,可以寻求霸主的仲裁、调节;参与尊奉霸主的诸侯国,一旦国内出现试图威胁君权的乱臣贼子,也能享受到霸主带人帮助平叛的待遇。

因此,起初齐、晋称霸的过程,其实也伴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扩张、传播;以至于到了春秋中后期,起先被视为“蛮夷”的南方楚、吴、越等国,也逐渐加入到这个进程中,希望以成为霸主这种形式、获得华夏文明圈传统诸侯的认可。

因此,能够成为霸主的,并不单单依仗武力,还得能代表当时华夏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准,能够以信义、以德服人。

而吴、越的崛起,则是抓住了权力空档期的成果。到了春秋晚期,经过持续数百年的对抗与博弈,曾经强盛无比、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一众诸侯的齐、晋、楚等大国都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衰落期。原本在史书中几乎没什么记载、远离中原文明的吴、越两国开始崭露头角。

晋、楚争霸后期,为了缓解自身压力,晋国采取了“联吴制楚”的策略,扶持吴国发展、以其分散楚国的精力。抓住这个历史风口,吴国强势实现了军事崛起,甚至创下了攻占郢都的辉煌战绩。

在成功跻身列强后,吴国就对霸主之位发起了冲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吴王夫差甚至在击败越国后、放了杀父仇人勾践一马,其一是为了向各国展示自己“点到即止”、重公义轻私仇的高尚品德,其二也是为了抽身往北、集中精力问鼎中原。

但这一战略目标远远超过了吴国的硬实力。作为东南小国,当时的吴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远远无法与中原列强相比,它虽然一度势头凶猛,一是以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为代价,二是抓住了中原列强内部问题不断的契机。

到了公元前482年,夫差趁着齐景公死后政治动荡的机会,两次出兵伐齐均获得成功,随后在齐地黄池大会诸侯,距离霸主之位仅有一步之遥。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年吴国集中精力北上,其实背后有越国蓄意鼓动的功劳。越王勾践曾经差点命丧会稽山、正以俯首称臣为代价卧薪尝胆,他明白,鼓励夫差的称霸野心,既能消耗吴国本就可怜的国力,还能转移夫差的视线、为越国的发展争取机会。因此,他一边猛拍夫差的彩虹屁,出人出钱帮其争霸;同时还暗中联络中原诸侯,以期最大程度地孤立吴国。

直到黄池会盟期间,越国突然从背后发动了袭击。正与晋国争当霸主的夫差底气不足,只能将霸主之名拱手相让,扭头专心对付勾践。

然而,此时的吴国在外交、国力方面都大受削弱,而越国已然强大起来,经过勾践近十年的持续攻击,吴国彻底灭亡、夫差羞愧自尽而死。

虽然被称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但越王勾践的崛起,其实比吴国更加“投机”,若不是成功利用了夫差的雄心壮志,以越国的实力很难有报仇雪恨的机会。

对此,勾践也心知肚明,因此他与夫差反其道而行:他对外采取低调而柔和的政策,主动向周王室纳贡、换取官方的认可;他还将吴国从别国夺走的土地归还,以此获取对方的支持;对内则积极清理内政,稳定统治,避免重蹈吴国的覆辙。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与春秋时不同,此时的列强不再以称霸这种虚名为奋斗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你死我活的吞并;战争也不再是点到即止、体现霸权,而是本着消耗对方有生力量的原始目标。为此,各国纷纷推动了富国强兵、加强集权的改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残酷搏杀积极准备。

但此时的越国却仿佛从史书中消失了百余年,这只能证明,相对于其他列强,它并没有什么与时俱进的改革举措,不值得史书一提。

直到公元前334年,时任越王无疆也许想重振雄风,决定像当初的夫差那样主动找齐国下手。但他并不明白面对的齐国有多强大——七年前,齐国在马陵之战彻底打崩了魏国主力,将战国首个最强国拉下马。此时,听说越国想找自己的茬,齐威王甚至不想耗费什么精力,仅仅派出使者,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祸水西引、说动无疆转而攻打楚国。

宛如井底之蛙的越王,随之遭到了降维式的打击,楚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他,并且势如破竹发起反击,越国瞬时土崩瓦解,王室贵族都争抢着自立为王,还有的人自封国君,散居在海边,向楚国俯首称臣。

至此,越国形同灭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的春秋霸主,在战国时竟然压根撑不过一回合,两个时代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