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红楼梦》从贾家仆人的对话可以看出底层人民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从贾家仆人的对话可以看出底层人民的语言艺术,言辞粗放但是却妙趣横生,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柳家的得了玫瑰露,想着送去给生病的娘家侄儿一盏。她嫂子又将哥哥得到的粤东官儿送的茯苓霜分了一包给她。

玫瑰露和茯苓霜各自都有隐喻,尤其粤东的官儿来贾家拜访,结合赵姨娘侄儿钱槐要强娶柳五儿,分明将伏笔指向了林黛玉的结局。前文解读过,不再赘述。

这里柳家的谢了嫂子,拿着茯苓霜回转大观园。刚到角门就遇到一个小幺儿正在寻她,由此开始了一大段柳家的“正传”。其中涉及贾家底层矛盾,更有精彩绝伦的市井俚语,迥异贾家上流贵族,别有一番风味。

(第六十回)只见一个小幺儿笑道:“你老人家那里去了?里头三次两趟叫人传呢,我们三四个人都找你老去了,还没来。你老人家却从那里来了?这条路又不是家去的路,我倒疑心起来。”那柳家的笑道:“好猴儿崽子,你亲婶子找野老儿去了,你岂不多得一个叔叔,有什么疑的!别讨我把你头上的杩子盖似的几根*毛撏(xián)下来!还不开门让我进去呢。”

贾家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柳家的和小幺儿都是底层人,没文化也粗俗。他们都是几代生活在贾家各自熟悉,一般不分老幼荤素不忌。

小幺儿就是没成年的小厮,负责把守在大观园的角门,平时给里边人买东西、跑腿、传话等。

当天时间到了晚饭的点儿,厨房要分派各房的饮食,婆子们着急派人四处寻找柳家的。她从哥哥家里赶出来,不是回家的路。小幺儿与她开玩笑是不是见“相好的”去了。

柳家的也不生气,反笑骂小幺儿自己这亲婶子就是给他找“叔叔”去了。

这等生活气息浓郁的对话,是不可能出现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口的。柳家的又骂小幺儿的头型像杩子盖,也就是古时候的马桶盖。

古代称恭桶为杩子,马桶就由此而来。小幺儿最大也就十岁左右还没留头,发型剪得整齐或者剃的左右对称,就像马桶盖一样,被柳家的借此嘲笑他“毛儿没长齐”。

他们的对话接地气,张口就是芬芳馥郁,读起来也更生动。

小厮年纪小嘴馋,央求柳家的偷摘几个杏给他吃。这是曹雪芹的故意为之。

前日贾宝玉出门时,杏子不过才豆子大小,如今就熟了?无疑是有隐喻。

杏通“幸”,小厮想吃杏,柳家的帮他摘了,自己也得了“幸”。可柳家的断然拒绝,她也就没了幸运,才有后面接踵而至的噩运。

(第六十一回)柳氏啐道:“发了昏的,今年不比往年,把这些东西都分给了众奶奶了。一个个的不象抓破了脸的,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象那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昨儿我从李子树下一走,偏有一个蜜蜂儿往脸上一过,我一招手儿,偏你那好舅母就看见了。他离的远看不真,只当我摘李子呢,就屄声浪嗓喊起来,说又是‘还没供佛呢’,又是‘老太太、太太不在家还没进鲜呢,等进了上头,嫂子们都有分的’,倒象谁害了馋痨等李子出汗呢。叫我也没好话说,抢白了他一顿。可是你舅母姨娘两三个亲戚都管着,怎不和他们要的,倒和我来要。这可是‘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柳家的嘴也是厉害,这一套一套的话讲下来,别说小幺儿,就算赵姨娘也不是“对手”。

她骂小幺儿“发了昏”了,是成年人的角度。知道大观园已经分田到人,不可以再随便私摘乱拿了。

这段显然对应了前文莺儿私自摘花采柳的行为。小幺儿年纪小不懂事,不懂规矩礼仪,莺儿呢?她不懂规矩礼仪就是薛家教养不足引起的问题。

曹雪芹借柳家的和小幺儿的对话,补充了莺儿摘花采柳的“对错是非”极为高明。

尤其柳家的又提到小幺儿的舅母、姨娘都管着这些,他明知道要不出来,还让她以身试法,就和莺儿的行为一样,自己不检点引出一系列连锁反应,她到没事人一般。

柳家的顺便说起那次在“李子树下”经过,被蜜蜂过了脸。

蜜蜂者,狂蜂浪蝶不知“礼(李)”也!

曹雪芹无疑在借此说明莺儿当日私自采摘大观园一草一木的不合规矩。

妙在柳家的语言生动,什么“两眼就象那黧鸡似的;就*声浪嗓喊起来;倒象谁害了馋痨等李子出汗呢;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简直就不要太精彩。

听柳家的说风凉话,要比赵姨娘那些粗话过瘾。赵姨娘毕竟有身份,有些话背后说得当众讲不得。柳家的底层妇女荤素不忌,讲起粗话也是张嘴就来。

诚然鸳鸯也是语言高手,她当初骂嫂子什么“九国贩骆驼的;什么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什么我所得宠如何如何,不得宠,把王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等,都是底层俚语。

但鸳鸯讲起来毕竟还是半文半武不够粗糙。反观刘姥姥的“老刘老刘饭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下作黄子”等话,又太庄户人家的粗俗。

柳家的话介于粗俗和低俗之间,是京城大户人家浸染了底层人的粗放却又并不那么肆无忌惮。

听她说这一番话,将当时京城市井老百姓的日常俗语、俚语听了个遍。

语言具有时效性。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如今不同了。

《红楼梦》中有很多表达,现代人想要全然理解,需要佐证一些资料。

就像柳家的这番话,如果不知道“杩子盖”是马桶盖,就想不到小幺儿年纪小没留头发。而得了“馋痨”为什么要等“李子出汗”,现在已经基本不怎么说了。但当时却是一说八九岁的孩子都懂。

《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文学是时代的停止符,历史回不到过去,文学却留住了历史。

小幺儿没得到杏,却听了柳家的一顿话,他也知道不能轻易得到,并没有认真计较。他们平时守着角门替里头跑腿,吃的喝的零钱都有,也不会真因此就生气柳家的。小厨房都是吃喝,小幺儿自然不少“嘴儿”。

于是他又“撒起娇”来,说什么“我看你老以后就用不着我了?就便是姐姐有了好地方,将来更呼唤着的日子多,只要我们多答应他些就有了。”这是挑明了柳五儿要去怡红院的事。

(第六十一回)柳氏听了,笑道:“你这个小猴精,又捣鬼吊白的,你姐姐有什么好地方了?”那小厮笑道:“别哄我了,早已知道了。单是你们有内牵,难道我们就没有内牵不成?我虽在这里听哈,里头却也有两个姊妹成个体统的,什么事瞒了我们!”

小幺儿说我什么都知道,你也别骗我,就表明贾家的“消息”无论真假,传得最快。当日金钏儿之所以死得那么快,也是以讹传讹最是可怕。

柳五儿要去怡红院,没成的事儿传出去,岂有不让有心人惦记。怡红院的两个缺儿,惦记的人可不止柳五儿,如今她在明,别人在暗,注定要被算计。

话到这里,婆子们又赶来催促赶紧找柳家的。于是她赶忙推门进去给各房分派晚饭菜蔬。谁想一场麻烦很快就降临到她的头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