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军事思想是什么?范蠡的军事思想介绍
范蠡的军事思想是什么?范蠡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第一,主张以守待攻。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坚持出兵伐吴,夫椒一战,全军几乎复没,剩余少数兵力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范蠡等建议勾践以退待进,求和图存,只要能保存国号和勾践越王名号,就能赢得转机。
之后,在越国逐渐恢复元气,勾践急于报仇雪恨之时,范蠡认为客观环境制约力太强,有利时机还没有出现,条件还不具备时,切不可主动发起进攻,而应等待时机——“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不要和别人挑起干戈、战争——“天时不作,弗为人客”“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在时机不成熟情况下盲目进攻.就会“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必然招致惨重失败——“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顽强地坚持以守待攻、后发制人的战略主张。
第二,立足持久防御。
《吴越春秋》记载,范蠡认为吴国强敌在前,随时可能发动突然袭击,越国弱小,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立足持久防御——“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固守,必以应难”。
据《国语》记载,当时“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yín),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在这么小的地盘上和地广人稠军力强大的吴国抗衡,范蠡除了在政治上采取多种举措首先规劝勾践树立持久防御全面戒备的思想外,还亲自勘查地形,把新都修筑成“一圆三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在城外高地修筑了“固城”——军事指挥所,“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长五尺三寸,霤(溜)高长六尺”——观察吴军动静的瞭望台。在越吴边境地区,还建立了信息传递系统,以便随时掌握吴军动向的“烽火台”。
第三,重视战争准备。
范蠡认为要战胜强吴,一要兵强,二要粮足,而只有粮足才能兵强——“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王兼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越绝书》)。为此,他采取了鼓励生育和免赋税政策,使越国走上人丁兴旺国库充实的康庄之路,为灭吴战争奠定了人力财力物力基础。
第四,提高军队质量。
范蠡认为,决战决胜的战力取决于军队质量——“古之圣君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吴越春秋》)。“工”字有精细、善于、长于、功夫等含义。就是说行军打仗的胜败,取决于平时对军队建设下的功夫。
范蠡采取的措施:一是以赏罚严明手段培训精兵——“德虐之行,因以为常”(《国语•越语》),把兵培养成把“矢石”当成“饮料”喝——笑对牺牲、不怕死亡、斗志极其旺盛的战士——“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号称五霸”(《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