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张仲景为医圣?详解张仲景的高超医术
为什么称张仲景为医圣?这是因为他的成就比较伟大,写了一本叫《伤寒杂病论》的医书,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在张仲景之前的历史上,中国的医学分为两个大类别。第一类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基础理论,它讲究阴阳五行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讲人的生理,讲生病的病理,也讲致病的因素。比如说病人头疼了,按照《黄帝内经》分析,是不是头部有外伤?或者睡眠不好,每天睡的时间少?或者是不是精神紧张导致的?那么怎么治疗呢?对不起,《黄帝内经》只能给你理论分析,开药不擅长,怕给你开错了。
第二类就是依靠医生的经验给病人开方子,也叫经方,就是经验用方。依靠的是医生行医的经验,凭感觉给你开方子。比如病人感冒发烧了,医生凭经验开个方子,但是过几天病人来说没有效果。这个时候医生把原来的方子扔掉,换另外一种方子再试。就这样长时间下来,医生那里会积攒很多方子,也就是靠经验留下来的方子。
但是问题来了。大家都知道感冒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但有时两者的症状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不管是《黄帝内经》的理论,还是医生的经验用方都有可能存在误诊。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张仲景出来了,他说只有将这两大类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的诊断病症。也就是说张仲景为后世的贡献就是将病理研究和经验用方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演变成现在就是靠“望、闻、问、切”把病症诊断清楚,再按照行医经验对症下药。用中医的行话说就是“辨证论治”。
可能有人说,中医本来就是这样的啊。但是不好意思,在张仲景之前,人们真的没有这么做过。后来张仲景把自己的这一些想法和许多经验用方总结起来,编写了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完整流传下来。到了西晋的时候,太医令王叔和搜寻古代医书的时候发现了《伤寒杂病论》的残卷,里边只有伤寒部分。于是,他把这些残卷整理成一本书,叫《伤寒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世人才开始认识了张仲景。
到了宋代的时候,目录学家王洙和医学家林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记录有《伤寒杂病论》的残简,上面只记载了关于杂病的部分。于是他们把这些竹简整理成一本书,叫《金匮要略》。
随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陆续出现,引发了历朝历代研究这两部书的热潮,张仲景也因此被后世人所尊崇。南宋的医学家许叔微甚至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说:“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可见当时医生对张仲景的推崇之高。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研究张仲景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觉得能写下如此巨著的张仲景应该在历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但是历史上类似于扁鹊、华佗等人都被称为了“神医”,而张仲景的贡献在他们之上,于是,他们为张仲景取了一个比神医更崇高的称号---“医圣”。
张仲景的低调导致他在那个时代的史书中没有占据一席之地,但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被后人逐渐挖掘的过程中却闪烁出耀世的光芒,尤其是他创建的“辨证论治”原则,更是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