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元璋屠杀功臣时,刘伯温是如何逃脱的?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那么历朝历代的开国功勋中,有没有哪一位能逃脱被皇族收割的命运吗?答案是肯定的,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便是其中一个,能在疑心重重的朱元璋的魔爪下逃脱,刘伯温凭借得是什么本事呢?

01

少年及第,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乱世之中无奈归隐

刘伯温自小就聪明好学,12岁那年就成为了秀才,被乡里亲戚夸为“神童”。传说刘伯温在读《春秋》时,只读了一天便能倒背如流,私塾先生在讲解过程中刘伯温还能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先生都大为惊叹。

公元1333年,已经23岁的刘伯温饱读诗书,打算前往元大都参加科举考试,神童毕竟是神童,一次就考中了进士。但当时正值元朝末年,统治腐朽,地方上常年兵荒马乱,竟没有一个职位能给到身为进士的刘伯温。

刘伯温在家闲居三年之久,终于等来了朝廷派发的职位。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八品官员——高安县县丞,刘伯温也欣然接受。在当官期间,刘伯温谨遵儒家思想的教诲,帮助县令实施仁政,体恤百姓,高安县因此而得以在民无聊生的年代还欣欣向荣。

刘伯温凭借着出色的个人能力得到了远近乡亲们的爱戴,但有人爱就有人恨,那些被刘伯温处理过的豪绅恶霸对刘伯温厌恶至极,经常找关系诬陷刘伯温。就这样小小县丞没干几年,刘伯温就被辞官还乡了。

无官一身轻的刘伯温来到好友欧阳苏的故乡,这里山清水秀不受外面世界的打扰。他已经看清了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的,所以就在这里隐居下来,每日吟诗赏景,顺便教一教山村里的孩子读书写字,也是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

02

三顾茅庐,朱元璋诚心打动刘伯温,开创大明江山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元朝末年农民起义进入到轰轰烈烈的阶段,朱元璋作为起义军中的一支,力量并不是很强大,所以他一直想招纳贤士,扩充自己的力量。有人给朱元璋推荐刘伯温后,朱元璋便派出人马去请刘伯温出山。

但刘伯温面对生灵涂炭的社会十分悲痛,不愿意参与到世俗权力的争夺之中。朱元璋见手下的人三番五次都请不出刘伯温,索性自己亲自前去邀请。在吃了两回闭门羹后,刘伯温也算是被朱元璋打动了,从交谈中刘伯温逐渐发现朱元璋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或许真的可以重建江山,还百姓们一个和平生活。

正如诸葛亮被刘备感动效力蜀国一样,刘伯温打算辅佐朱元璋后也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在他的建议下,朱元璋多次以弱胜强,打赢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多方势力,最后击败了元军,开创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给了刘伯温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让他担任朝中重要职位。

这段时间是刘伯温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凭借着和朱元璋多年间走南闯北的感情和皇帝的信任,刘伯温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建设的建议,还流传下“劝君买善”的佳话。刘伯温为朱元璋写了一本《戊申大统历》,指出星象与王朝统治间的关系,建议朱元璋下诏罪己,勤加处理之前堆积下来的冤假错案,朱元璋无不一一照做。

03

从被信任到被猜忌,刘伯温一首诗点醒朱元璋

在明君与良臣的相互配合下,明朝统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力也蒸蒸日上。朱元璋太过于信任刘伯温,引起了其他朝中大臣的不满,于是在奸臣的嫉妒和打击中,朱元璋慢慢开始听信谗言,对刘伯温起了疑心,想要除掉他。

刘伯温是个聪明人,早年的县丞经历已然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再待在皇帝身边了,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在适当的时机,刘伯温选择告老还乡,为了防止朝中奸臣进一步陷害自己,他将自己已经去世的消息穿了出去。

朱元璋来到刘伯温的老家祭奠,却看到院墙上有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刘伯温对朱元璋听信谗言杀害功臣一系列事情的看法,看完后的朱元璋感慨万千,想起以前刘伯温辅佐自己一步一步建立明朝的事情,便悔恨自己听信谗言,伤了刘伯温的心。

04

后来回到朝中的朱元璋没有戳破刘伯温已经死亡的谎言,放过了他,还追封刘伯温为太师,提拔他的后代担任要职。刘伯温则在家乡安度晚年,最终患病而亡,也算是躲过了开国功勋最后死在皇帝手里的悲惨下场。

和其他历史上有名的功臣相比,刘伯温的确是很幸运地逃过一劫。比如跟着刘邦打下大汉江山的功臣韩信,汉朝建立后一度被封为齐王,但风光无限的韩信不多久就被刘邦下令逮捕了,后来甚至还惨死在宫中。还有著名典故“杯酒释兵权”中,宋太祖赵匡胤不放心他的手下将领而夺去他们的兵权,虽然没有直接处死他们,但在严密监视下,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也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对于刘伯温的评价,几乎和诸葛亮一样高。人们尊敬刘伯温,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平定天下的才能,更是因为刘伯温是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施展才华,什么时候该悄然退场。即使有着功高震主的功劳,也不会对外人大肆夸耀,而这,也许就是刘伯温能够躲过宿命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