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时,刘禅作为一国之君为何毫不抵抗?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司马昭领导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在绵竹之战中,邓艾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蜀汉都城成都。在邓艾的大军兵临成都后,蜀汉后主刘禅几乎没有怎么抵抗,就选择了投降邓艾。那么,问题来了,邓艾兵临成都后,刘禅为何轻易投降?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当时存在四大难题,并且刘禅等人都无法解决。

一、蜀汉和曹魏之间实力悬殊

根据《晋书》的记载,在诸葛诞发动叛乱的时候,司马昭表示:“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先生又案曰:合此外将士计之,当不下六七十万人。”由此,在公元263年之前,曹魏可以调动50万左右的大军。而这,和曹魏400多万的人口是相匹配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只有90多万的蜀汉,其总的兵力,也只有10万左右。因此,在兵力规模上,蜀汉和曹魏之间可谓实力悬殊。对于这一难题,不仅后主刘禅无法解决,智谋过人的诸葛亮,也不能改变,所以,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还是无法重创曹魏。可以这么说,一旦曹魏全力出击蜀汉,后者几乎是无法抵挡的。

二、益州上下不愿意再战

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益州百姓和士族,在公元263年已经不愿意再战下去了。对于蜀汉来说,本来在国力上就远远不如曹魏,但是,诸葛亮、姜维长期北伐中原,无疑加剧了蜀汉国力的消耗。在此背景下,不管是益州的百姓,还是士族,几乎都承受了比较大的赋税、徭役压力。基于此,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不仅蒋舒、马邈等蜀汉将领选择归降曹魏,对于谯周等蜀汉的大臣,也力劝后主刘禅放弃抵抗。进一步来说,蜀汉不仅缺乏抵抗曹魏的实力,也逐渐丧失了相应的意愿,这让刘禅几乎无计可施。

三、诸葛瞻兵败后,益州震动!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诸葛亮之子。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蜀汉上下具有非常高的威望。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带着蜀汉都城成都最后的精锐力量。但是,这些精锐力量最终都败在了邓艾大军的脚下。在诸葛瞻、诸葛尚战死沙场之后,益州震动,也即遭到了不小地的打击。更为关键的是,蜀汉虽然在永安、南中等地还有一些大军,但已经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

四、后主刘禅无法通过迁都来继续抵抗

最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迁都是继续抵抗敌人的重要手段。在三国之前,楚国就通过迁都来躲避秦国的锋芒。在三国时期,东晋、南宋等王朝,也是因为迁都得以延续下去。但是,就蜀汉来说,因为成都以北的地区基本上被曹魏大军攻占了,所以迁都只能向南。但是,蜀汉的南中地区人烟稀少,加上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更是无法合适的定都之地。并且,蜀汉之前也没有经营陪都的准备和实力,所以,仓促之间,后主刘禅根本无法通过迁都的方式,以此继续抵抗曹魏大军。综上,因为这四大难题无人可解,所以在公元263年秋冬之际,后主刘禅在萧瑟的天气下结束了蜀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