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陆贽是何许人?苏轼对他的评价为何这么高?

陆贽,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宰相,被誉为中唐贤相。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凭借着自己杰出的智谋才略,成功地辅佐刘邦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也在后世收获了一枚名为苏轼的粉丝。苏轼还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留侯论》,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在文中对张良极尽赞美,说他是真正的豪杰之士。

然而在另一篇名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的文章中,苏轼却说张良的智谋文章比不上唐朝的宰相陆贽,“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智如子房而文则过”,翻译过来就是陆贽具有王佐之才,学问可以充当帝王的老师,文辩智术都要超过张良。

这个陆贽是何等人也?能够让张良的小迷弟苏东坡,都心甘情愿地认为他确实比张良更厉害。

大历十四年(779年),38岁的皇太子李适继位登基,是为唐德宗。唐德宗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亲眼目睹唐朝有盛转衰,心中很想要唐朝再次由衰转盛,再造盛唐。

这个任务毫无疑问是艰巨而遥远的,唐德宗认为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足够强大的人才板子,他在第一时间里想到了时任监察御史的陆贽,这是由于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陆贽的名声,知道这个人18岁就考中进士,在地方为官时也有很好的事迹流传。

唐德宗将陆贽召到自己身边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这个官职在历史上大大有名,最著名的自然就是李白,现在人们提到李白时几乎都会说上一句李翰林,但其实李白当年担任的并不时正经的翰林学士,而是翰林待诏。

翰林学士那是专门给皇帝起草重要文书的,是皇帝身边的心腹重臣,担任翰林学士的大臣,通常可以升到宰相。而翰林待诏则主要是给皇帝解闷的,并不参与政事,所以唐玄宗闷了就找李白去写诗,而李白没事时就自己喝酒玩,感慨自己仕途不畅,若他担任的是陆贽所担任的翰林学士,那他就不会为仕途发愁了。

陆贽针对如何治理国家这个宏大的话题,一共向唐德宗提出了6个总的建议,主要细分为体察民情、考察地方官政绩、选拔人才、管理财政、安定疲民、精简官员,并且在这六个问题上都有着具体可行的方针,因此得到唐德宗的信任,他所提出来的每个建议都会为皇帝认真考虑。

此时的陆贽作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尽管还没有成为正式的宰相,但却俨然已经在行使宰相的职能,因此被人们称为“内相”。

有句老话叫做“初见使人欣,久处使人烦”,在刚刚开始相处的时候,那总是使人极其开心的,能够有一段如胶似漆的好时光,但久而久之,对方的缺点就会在自己眼中暴露出来,慢慢的看到对方就会决定烦闷了,唐德宗对陆贽就是这么个情况,因为陆贽有时候会否定他的建议,因此唐德宗心里很不开心。

正是因为唐德宗心里的这份不开心,陆贽尽管才能、品德以及资历都早就达到了宰相的标准,但还是被唐德宗压了很多年,一直到贞元八年(792年)才正式称为宰相。

陆贽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梦想着能够造就孔子所希望的圣人之治,在任期间以“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自许,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当时官场的风气很是宽松,几乎每个官员都会收受贿赂,陆贽对此很是不满,但也无力改变,只是从自己做起,坚决不受任何贿赂,希望能够树立起一个让时代学习的标杆。

尤其是与地方藩镇交往的时候,陆贽更是不仅不收金钱,连土特产什么之类的小礼物都不会收,把自己搞得很穷。

唐德宗因此认为陆贽有些不合时宜,担心他因为太不合群而被孤立,因此特地派时任翰林学士士顾少林去口传密旨:“清慎太过,都绝诸道馈遗,却恐事情不通。如不能纳诸财物,至如靴鞭之类,受益无妨。”

翻译过来就是说,你清廉谨慎过了头,任何人的礼物都拒绝在外,不给人家面子,只怕是于公务有碍,你不接受人家的财物可以理解,但是像什么鞋子之类的小东西,那多少还是要收点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唐德宗为何要专门说鞋子可以收呢?难道是陆贽曾经穿了个破鞋被他知道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反正最终结果就是陆贽依然做着一双鞋都不贪的清官,结果被所有人排挤,最后被流放到了偏远地区忠州,在那里学习医术,为贫苦百姓治病救人,于805年去世,终年52岁。